陈襄(1017-1080),字述古,号古灵先生,福州候官人,在宋嘉佑六年(1061)任过常州知州。
陈襄是孤儿,但他独立自强,勤奋好学,小时候在村中拜老儒为师,十八岁进福州城读书。他于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后任浦城主簿,代理县令。县里有一些世家大族,往往在诉讼案件中向县令请托,甚至威胁县令而营私舞弊,前任对此束手无策。陈襄决心革除这一弊端,他在每次听讼时,都让几名县吏站立在公堂前,阻止闲杂人员接近,使私下请谒之人没有办法接近自己,世家大族便失去了上下其手、营私舞弊的机会。县里有一户人家丢失了物品,县吏抓来了几个人审问,但他们都说没偷。陈襄说:“某座寺庙里的钟能分辨出盗贼,你们晚上都去摸一下钟。没有偷的人去摸钟时钟不会响,偷的人去摸钟时钟就会响。”陈襄暗地里在钟的表面涂上了墨汁。过了一会儿,几个人摸钟后都回来了,陈襄让他们伸出手来,只有一个人手上没有墨汁,陈襄便将他扣下,经再审,果然他就是偷东西之人,他因害怕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陈襄在浦城首兴学官,为诸生讲学,从之者五百余人。迁仙居知县,兴学宫、课诸生如浦城。出外巡视,看到山区有小学的,经常下车为童子辈讲经。听讼之余,常为求教者解答疑难经义。离开仙居时,人们攀车遮道挽留,“几不得出境”。
改任河阳县知县。这里原来不种水稻,陈襄便教他们种植水稻,使水稻成为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当时,富弼是州里的主官,是陈襄的顶头上司,他对陈襄本来很欣赏。陈襄在县里大兴教育之风,造校舍,建学堂,亲自讲课,来求学者有数百人。有人跑到富弼那里说陈襄这样做是为了搞赞助,谋私利。于是富弼对陈襄有了怀疑。有人听到讯息后劝说陈襄赶快停办学校,但陈襄不听。后来富弼就此事询问陈襄,陈襄说:“所做的事只要合乎道义,即使有成千上万的人诋毁,我也会一往无前。你如果怀疑我,就称不上知己了。”于是陈襄继续大力兴学办教。富弼知道了事实真相,愈发欣赏他。等到富弼作了宰相,便推荐陈襄入朝任秘阁校理,判祠部。陈襄在任时,对于名和尚可以超度僧人,列子庙可以超度道士等不合理规定予以废除。
后陈襄担任常州知州。当时大运河下游堵塞,上游来水积滞在常州、苏州一带,成为当地的祸患。陈襄带领百姓疏浚水道,使水流畅通无阻,消除了水灾。他在常州时,大兴教学,“唯日汲汲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笃行为首选”。常州在庆历时有州学,但“卑陋甚”。陈襄来后,“一新其学”,讲堂、祠殿、藏书阁、斋庐等一一兴造起来,“书阁讲堂、斋庐庖廪先后辉映”,“规模宏壮,气象轩敞”,使州学“于东南为绝伟之观”。他“时躬诣学,令校官、诸生辩难经义,参决政事,风俗大化”。“州人之子弟,与夫四方之学者轻千里而至,学风大盛”,“由是毗陵文学之盛冠东南”。陈襄对常州教育的发展功绩巨大。
陈襄后入朝任开封府推官,盐铁判官。宋神宗朝,他作为使臣出使辽国。辽国设小座接待陈襄,陈襄以礼争之,辽国不满,便向宋朝告状,陈襄回来后被贬为明州知州。第二年,还朝任同修起居注、知谏院,改任侍御使知杂事。此时,宋神宗正依靠王安石推行变法,陈襄上奏反对变法,并要求出京任外官。宋神宗不肯放他,让他留下修起居注,后为知制诰,直学士院。
王安石一直想将陈襄调出朝外任官,几次都被宋神宗所阻。后来,陈襄所起草的诏书中有小的失误,被王安石等抓住攻击,陈襄便被贬出京任陈州知州。他在陈州又修建了范仲淹拟建的校舍,与学生讲《中庸》,还修了八字沟,排除了城中水涝灾害。他调任杭州知州。当时杭州学校不兴,他“复修筑聚讲如常州,且修六井水利”。后来他又回朝任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六十四岁去世。后来累赠少师,谥忠文。
陈襄任官之处,都致力于兴建学校,培养人才。施政时将为民兴利除弊作为急务。他去世后,友人查看他的书箱,里面有他亲笔所写的几十封书信,满纸小字,写的都是有关民间需要关注解决的事情。他在朝任讲读之官时,宋神宗对他很看重,要他推荐可用的人才,他便推荐了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苏轼等33人,这些人后来除一人外,都成为硕学名臣。哲宗元佑时的名臣,都在他的推荐名单中。南渡后,宋高宗见其荐稿,非常叹服,将其诏示天下,以为荐士者法。可见陈襄的公忠之心,知人之明。陈襄有《古灵先生文集》二十五集,另有《易讲义》、《中庸讲义》传世。
陈襄与苏轼的关系很好。苏轼任杭州通判时,陈襄正任杭州知州,他们在杭州共事近三年。两人不但政见相同,处理州中大小事务配合默契,而且情趣相投,经常在湖光山色之中吟唱诗词,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情。陈襄调离时,苏轼依依难舍,在告别宴席上,苏轼写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菩萨蛮·西湖送述古》:“秋风湖上潇潇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谩留君,明朝愁杀人。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娥,路人啼更多。”陈襄启程离杭时,苏轼一直追送到杭州东北的临平,舟中相别,无限惆怅,他写下《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以临平山上塔,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一腔离愁别绪、难分难舍之情跃然纸上。由于陈襄与苏轼诗文往来密切,到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时,陈襄也受到牵连,他被列入所谓收到苏轼“讥讽文字”而不上报的二十二人中,受到处分,与司马光、黄庭坚等各罚铜二十斤。
(见《宋史·陈襄传》,《咸淳毗陵志》,《武进阳湖合志》,王水照《苏轼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