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虞卿(?-835),字师皋,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在唐太和七年(833)任过常州刺史。
杨虞卿于元和五年(810)考中进士,任校书郎。他到淮南去送婚聘的财礼,碰到一个叫陈商的人想埋葬他的先人,因家中贫穷无力安葬。杨虞卿以前没有与他交往过,这时很同情他,便拿出随身所带的所有财礼都资助了他。杨虞卿的妻子李氏品德好但相貌很丑,杨虞卿从不介意,对她相敬如宾(见宋李昉《太平广记》),说明他不甚重色,善处夫妻关系。杨虞卿几次升迁后任监察御使。唐穆宗刚接位时,不修政道,游乐无度,杨虞卿便上书谏争,请求皇帝注重政事,延接公卿,访求治道。他的言辞很坦率恳切,皇帝表示感谢,但并不采用。后杨虞卿又任侍御使,礼部员外郎等。
长庆四年(824),杨虞卿任吏部员外郎。任职期间,他的下属南曹令史李干等六人,伪造假的任官文书,使六十五个假官赴任,得赃一千六百多万贯钱。杨虞卿揭发了他们的罪行,让御使台抓了这六人审问,结果他们交代杨虞卿的亲吏温亮也受贿了二百万。但温亮逃跑了。杨虞卿家的一个奴仆也受贿三十万,杨虞卿将这个人抓起来送进了监狱。李干等人后被处死,杨虞卿也因对下属管理不严而被免职。
李宗闵、牛僧孺任宰相后,因与杨虞卿关系很好,又引荐他任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后任给事中。据说杨虞卿花言巧语,善于阿附权幸,倚仗他们图谋私利。每年参加科举考试之人,都出入他的家门,他在自己家里填写中选者的名单,无不如愿以偿,中或不中全凭他一句话。李宗闵对他尤其厚爱,在李的一帮人中,杨虞卿是与他配合最好的人,因此当时被称为“党魁”。
这里要交代一下“朋党之争”又叫“牛李党争”之事。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宦官干政始终是唐皇朝身上的两个毒瘤,一直伴随到其复亡。后来,又弄出个“朋党之争”,闹得朝廷更加乌烟瘴气,皇纲不振。所谓“朋党之争”,是朝廷大臣内部出现的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起因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制科考试中,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批评时政,抨击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叙用。到唐穆宗时,牛僧孺一度为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等,指斥李宗闵主持科考舞弊,李宗闵等被贬官,斗争更趋复杂。朝廷之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首的“牛党”,这派科举出身的人多一些;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派高官的后代多一些。两派交替执政,互相倾轧四十余年。这些人大都是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起先因政见不同有所争论,后来则完全沦为意气用事了,你说对的我便说是错的,你说错的我偏说是对的,一派得势将另一派斥逐出去,除去不同的利害之外,已无明显的政见不同,如两党都争相攀附宦官权阉,以为援助,使腐败的朝政更加浊乱。唐文宗曾无可奈何地感叹:“去河北贼(指割据的河北藩镇)易,去朝廷朋党难。”到唐宣宗时,随着李德裕、牛僧孺等相继死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
杨虞卿作为李宗闵一派的骨干,到太和七年,李德裕当了宰相后,便被斥逐出朝任常州刺史。白居易写诗相送云:“无嗟别青琐,且喜拥朱轮。”刘禹锡诗云:“曾主鱼书轻刺史,今朝自请(说自请恐怕是为杨掩饰——笔者注)左符来。”说明杨虞卿同白居易、刘禹锡的关系很好(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初文宗问德裕朝中朋党,首以杨虞卿、牛僧孺为言。杨、牛即白之密友也”)。
杨虞卿在常州只一年左右。太和八年,李宗闵又上台当了宰相,便召杨虞卿入朝任工部侍郎,后任京兆尹。不久,京师有谣言说唐文宗要抓许多小孩,用他们的心肝炼金丹,闹得百姓人心惶惶,惊恐不安。唐文宗听了很不高兴,便下令追查谣言来源。杨虞卿的政敌便乘机说这是京兆尹身边之人说的。唐文宗大怒,便将杨虞卿抓起来投入监狱。虽然后来他的亲属为他诉冤,他被放了出来,但第二天即被贬为虔州司户,后死于贬地。
笔者认为,杨虞卿既然被称为党魁,肯定成为政敌们攻击的重点目标。象上面所述谣言之事,恐怕就是政敌的诬陷;即使谣言是他身边人所说,也不应该给他这么重的处分吧?这是政敌们落井下石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测,泼到杨虞卿头上脏水肯定少不了,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有些是应该颠倒过来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