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方明(380-426),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居会稽。他是谢景仁的族弟,在东晋义熙六年(410)或此后任过晋陵太守。
谢方明的父亲谢冲,在朝中任过中书侍郎,后回家养病。孙恩浙东起事后,攻克会稽,谢冲被杀。谢方明逃到吴兴,依附伯父吴兴太守谢邈。此前,谢邈舅舅的儿子冯嗣之及北方学士仇玄达都来吴兴投奔谢邈,谢邈对他们很冷淡、简慢,两人怀恨在心。到吴兴民众响应孙恩起义,准备攻打郡城时,冯嗣之、仇玄达都参与其谋。后来,吴兴被攻破,谢邈被杀,谢方明逃窜得免。不久,官军前来讨伐,冯嗣之等尚未逃走,谢方明便纠合谢邈的门生故旧一百多人,袭击杀掉了冯嗣之等人,由是知名于世。
官军克复会稽后,谢方明又回老家居住。不料孙恩回军又一次攻克会稽,并指名购求谢方明甚急。谢方明奉母、妹逃难,从江西转辗来到建康,其间流离险厄,艰苦备尝。桓玄掌控朝政时,其亲信丹阳尹卞范之权倾朝野,想把女儿嫁给谢方明之子,派人百般劝说,谢方明坚决不肯。桓玄听说后反而赏识他,任他为著作佐郎,司徒主簿。
刘裕掌控朝政后,经谢景仁推荐,谢方明任刘裕中兵参军。他“事思忠益,知无不为”,而且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即使独处一室,也一丝不苟,从不懈怠,因此多次受到刘裕的表扬、奖励。他看起来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但“自然有雅韵”,也就是抱本守拙,不去刻意追求权势。族兄谢混有重名,谢方明与其只是一般关系。丹阳尹刘穆之是刘裕的第一亲信,权重当时,朝野人士争相去攀附,但谢方明不去结交,刘穆之为此感到非常遗憾,但也对其十分敬佩。
谢方明后任左将军刘道怜(刘裕的弟弟)的长史,不久又升任晋陵太守(刘道怜任左将军在义熙六年,故知谢方明在此年或稍后任晋陵太守——笔者注)。刘道怜任荆州刺史时,刘裕知道其贪鄙无能,便选谢方明为南郡相,仍兼任其长史,并让刘道怜军府众事统交谢方明管理。有一年年终,谢方明将属下江陵县监狱中的囚犯包括二十多名重刑犯都放回去过年,让他们到二月初三回来。官员们都担心犯人会趁机逃跑,便竭力劝阻,但谢方明不听,坚持让犯人全部回家过年。到了期限,有二名重刑犯没回来,谢方明也不让人去追捕。结果,其中一人因喝醉了酒,晚了二天才回来;有一人在乡间犹豫徘徊了十多天,也终于在人们的劝说下回来了。远近之人在这件事上对谢方明都很叹服。
刘裕登基后,谢方明任侍中、丹阳尹,有干练之称。转会稽太守。会稽是个大郡,人户众多。当时强者欺凌弱小,官吏舞文弄法、循私贪污,动不动就抓人而且连坐众人等情况很突出,闹得贫困的老百姓不得安生。谢方明到任后,立即减省苛刻的法规条文,规定官吏不得胡乱外出,不准贵族豪强触犯禁令欺侮贫民,废除连坐法,清理各种积案等,各种措施都顺应了百姓的要求,老百姓都交口称赞他。谢方明从不轻易褒贬评论他人,继承替代前任,一般不轻易改变政策,确实需要改变的,则逐渐予以改变。
宋元嘉三年(426),谢方明在任上去世,年四十七。沈约在《宋书》中评论说:“治国的方法,以食养民不如讲究信用,做人的根本,质朴在先而后才是文采。仁人君子应当以实行正道为基础,以遵循仁义为根本,然后再以技艺才能、以礼乐加以修饰。如果难以完备,不如文采不足而质朴有余。谢方明等,论学问见识,不足以成名,然而他们坚贞不移的忠心,高尚的风格,朝臣中很少有人比得上。《诗经》上说:‘温温恭人,惟德之基’,确实如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