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隐之(?-413),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城)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吏,在东晋桓温当政时(公元373年前)任过晋陵太守。
吴隐之小时候家境很贫寒。但人穷志不穷,他饱读诗书,博览文史,以儒雅知名于世。他从小对己便要求很严,宁愿吃粗茶淡饭,也从不收受一分不义之财。十多岁时父亲去世,他守丧哭泣,哀感路人。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后来母亲也去世了,他哀毁过度,每天都以泪洗面。当时太常韩康伯是他的邻居,康伯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都凄然泪下,常对韩康伯说:“你今后如果有机会,应当推荐选择象吴隐之这样的人当官。”后来韩康伯当到了吏部尚书,便推荐吴隐之担任辅国功曹,改任征虏参军。
吴隐之的哥哥吴坦子担任东晋将军袁真的功曹。袁真与东晋权臣桓温有矛盾,便据地反叛。桓温出兵平息了反叛,吴坦子被俘,将要被杀。吴隐之求见桓温,请以身赎兄。桓温认为吴隐之是难得的忠义之士,便为他赦免了吴坦子,并推荐他担任奉朝请、尚书郎。
后来东晋将军谢石请吴隐之担任自己的主簿。吴隐之的女儿出嫁时,谢石派人前去帮忙,只见吴隐之一个宾客也未请,一件嫁妆也未办。女儿结婚总要花点钱,吴隐之家里没有钱,他便让丫环牵了只狗上街去卖了得点钱,作结婚费用。
吴隐之几次升迁后担任晋陵太守,在职非常清廉俭朴,妻子要亲自出外砍柴背草。东晋孝武帝很器重他,召他回朝先后任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御使中丞,左卫将军等。此时吴隐之已身居高位,但仍然不改清廉本色,所得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族人,自己家里缺衣少被,以至棉衣洗了都没有换的,只能披了棉絮御寒,就象穷苦的老百姓一样。
广州负山带海,出产奇珍异宝。以前历任广州刺史大都贪污受贿,声名狼藉。隆安年间(397-402),朝廷想割除岭南的弊端,便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他赴任途中行至距广州二十里处的石门,遇一泉水名“贪泉”,据说喝了这个泉水的人便会贪得无厌。吴隐之说:“如果压根没有贪污的欲望,就不会见钱眼开,说什么喝了此水到岭南就会丧失廉洁,纯属一派胡言。”说着就走到泉边舀水就喝,并赋诗道:“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上任后,他廉洁奉公,清简勤苦,所食不过是稻米、蔬菜和干鱼,穿的是粗布衣衫,住处的帷帐等摆设全部收进仓库里。有人说他这是“作秀”,吴隐之笑而不语,一如既往。部下给他送鱼,每每剔去鱼骨,吴隐之对这种媚上作风非常反感,将他们喝斥处罚后赶出门外。经过他惩贪官、禁贿赂,广州官风有所好转。皇帝听说后嘉奖他,晋升他为前将军。
卢循兴兵进犯广州时,吴隐之率军固守一百余天,长子吴旷子战死。最后城破,吴隐之全家被俘。大概因为吴隐之是著名的清官,卢循不敢随便处死他(孙恩、卢循起事中,贪官污史都被杀),便上表朝廷试探说吴隐之依附桓玄,请求处死他。朝廷不同意,当时执政的大臣刘裕亲自写信要求释放吴隐之,卢循便释放了吴隐之全家回京。
吴隐之在广州多年,离任返乡时,随身所带仍然是上任时带的很简单的行装。唯有他的妻子买了一斤沉香不是原来的物品,被吴隐之看到后,立即夺过来丢到水里。回建康后,家里只有茅屋六间,篱笆围院,住不下妻子儿女。刘裕钦佩他的为人,送给他车、牛,另为他建造宅园,吴隐之坚决不受。
后吴隐之任度支尚书,太常,中领军,仍洁身自好,不改清俭,生活如平民,每得俸禄,留够口粮,其余都散发给别人,家人以纺线度日,妻子不沾一分俸禄。他自己生活困难,缺少吃的,便将一天的食物分成二天吃,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打补钉的,寒冬读书,因缺少棉衣,常披了棉被御寒。
义熙八年(412),吴隐之告老还乡,授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第二年去世,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吴隐之被载入《晋史·良吏传》。他一辈子坚持高尚的操守,清廉之士都以他为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