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为常州10大姓之一,位列第59 位,目前有人口7100余人,占全市人口的0.35%。当代全国有吕姓人口560 余万,占总人口的0.47%,排列第40位。常州吕姓聚居地城区主要在前、后北岸、十子街、大井头等地;乡村主要是在新闸、汤庄、三河口、三井、新安等地。
吕姓起源主要有三支:一出自古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其裔孙伯夷在虞夏之际封于吕(今河南南阳),称吕侯,春秋初被楚所并,其后世以国为姓,至今已有2700年历史;二出自春秋时晋景公时大夫魏锜被封邑于吕(今山西霍县),号吕锜,后世以吕为姓;三出自外姓或外族改姓吕,如汉代有东越族改吕姓、白马氐人改吕姓、晋时鲜卑族改吕姓等。吕姓郡望有河东郡、东平郡、淮南郡等。常州吕姓有一支辈份字排行为:“巩丰仕贤、树桂诒久、怀国安邦、家传仁孝。”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常州已有吕姓居住 。宋代熙宁三年(1070)科考中,吕俱、吕公美成为常州吕姓最早的金榜题名人。现择数支比较著名的迁常吕姓介绍如下:据《毗陵吕氏宗谱》(清代第一名状元吕宫宗谱)记载,该族远祖吕延之,唐代河中人。肃宗至德元年(757)由户部郎中迁明州(宁波)刺史,后擢浙东道节度使,因父丁忧辞职,于大历十四年去世,享年69岁,葬洛阳凤凰林。第十一世孙吕公著,宋庆历年间中书侍郎,其孙吕好问,随宋室南渡后居婺州金华县。至第十六世孙吕祖泰,由婺州迁居常州宜兴县梅村里(今属铜峰镇)。祖泰是一介布衣,但他关心国家兴衰。他的族弟吕祖俭,在南宋宁宗时任太府丞,因反对权势熏灼的太师韩侂胃独揽朝政、制造“庆元党禁”冤案,被韩贬谪韶州、吉州。祖泰徒步往视,及祖俭殁,他以处士身份至京师“击登闻鼓,上书请诛韩侂胃”,结果被“杖刑”后发配到广西钦州牢城收管。但终于坚持等到了韩侂胃被诛,昭雪其冤。给他补上了“州文学”、“迪功郎”、“监潭州南岳《毗陵吕氏宗谱》22卷 1928年渭起堂藏版及吕氏迁常一世祖宋吕祖叙像庙”的溢号。他卒于嘉定二年(1209),葬于宜兴梅村宋真西山之阳。墓碑题曰:南岳东莱先生吕泰然之墓。并崇祀常州府先贤祠。祖泰生四子,长子吕凤,凤子梦令,梦令子行,行子震,震生二子光弼、光鼎,数代在宜兴宋真山林以耕读传家。至光弼子吕能,字伯为,时值元末明初鼎革之际,从朱元璋军征战,授都指挥军职。永乐三年(1405),因事忤罪上司,被谪戍陕甘军卫。因年老病弱,其长子吕成“泣请于所司,致代父往戍,文皇悯之,报可,遂孑身往陕甘卫戍,卒于戍所”。吕成夫人杨氏携次子吕智、三子吕良自宜兴祖地迁居常州郡城内,葬其夫衣冠于常州城西怀南乡石塔里新茔。吕成二弟吕盛居宜兴荆溪之滨渭渎里。三弟吕咸,字野鹤,县庠生,永乐间与侄吕智、吕良同迁常州。他的后裔世居城南滆湖之东塘洋桥,今南夏墅、芦家巷、坊前吕姓为其后世。四弟吕戊,字山鹏,宜邑庠生,后世居宜兴荆溪之畔双庙里(今宜兴张泽镇双庙村)。后世续修宗谱,吕成、吕咸后裔谱合修为《毗陵吕氏宗谱》。吕盛、吕戊后世谱合修为《荆溪吕氏宗谱》。
吕成被吕氏后世尊为迁常一世祖。至第五世时,长房分支中有吕铉、吕镛、吕镇三房玄孙。自此,郡城吕氏别为大分、二分、三分三派,逐渐分居在城内数地。其中三分吕镇。一派子孙衍盛,镇生五子:淮、济、原在城内大玉带桥南的吕氏“牧伯坊”图(表彰吕氏一门五入官至州牧)潮、深、沐。第五子吕沐,字南溪,因曾孙吕宫在清顺治初中一甲一名(状元),浩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宏文院大学士。吕沐生五子:应瑞、应期、应节、应鹤、应征。第五子应征,字遂南,邑庠生,迁居常郡怀北乡缪贤里,其地约今三井邹村东杨村、新闸永丰西杨村交界处北童子河畔,昔有缪贤坝,今人雅称望贤坝(地名),现已易坝为桥,居于桥东西两村杨姓的宗谱名《毗陵缪贤里杨氏宗谱》,离此村东约一里有吕家塘村,村民多吕姓。《武阳合志》卷一《舆地·乡都》载,怀北乡三图有十七村,其中就有吕家村、望贤坝村。
吕应征卒后葬“缪贤里新阡主穴乙山辛向”。生三子:程霄、程汉、程云。第三子程云,字翼之,因子吕宫为状元,诰赠承德郎、翰林院修撰、太子太保。程云卒后也葬父茔之侧。程云生一子,即吕宫。生一女适同邑徐千仞。
吕宫(1603一1664),字长音,号金门,明末举人,清顺治四年(1647)一甲一名进士,是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宏文院大学士、太子太保。立朝崇尚气节,撰述甚富,授门人吴侗校理而佚。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为其第十世孙。吕宫卒于康熙三年,也葬在缪贤里祖茔,其墓在上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被挖平,石人石马及墓碑等填入河中。吕宫生六子:方洪、方文、方咸、方嘉、方昭、方振。后世又别为六支。据《毗陵吕氏宗谱》卷四《大三房分居缪贤里世系》载,吕宫为“自缪贤里迁居郡城分祖”,其居地即今延陵西路前北岸64号,今此处尚有吕宫后人居住。
另据《毗陵横山吕氏宗谱》(谓起堂藏版)载,此支吕氏先世为南宋吕祖谦之后。祖谦世称“东莱先生”,与“毗陵吕氏”始迁祖祖泰为同族,婺州金华人,后世又移居桂州。祖谦次子文缨生二子:真之、谅之。长子真之字毅夫。以祖荫补将仕郎,任武进县承,改司理参军,宣教郎。配庄氏,生一子兴贤。吕真之为迁常始祖,兴贤长子吕和,时值宋元战乱之际,遵父遗言:“吾祖世受宋恩,今世不可为而不可预,宁为田舍翁,勿仕他姓也”。遂有常州郡城迁居郡东大宁乡横山,即今横山、三河口、新安一带吕姓先祖。此族吕姓中,有第二十六世孙吕镛,在明弘治年间自芳茂山迁居郡城化龙巷,“隐居乐道,教子成名,自号东园”,享年86岁。吕镛次子吕律,字平川,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在任六年,很有政绩,当地“建惠德祠以公肖像祀之。祠侧建一桥曰平川桥,建一亭曰吕公亭,以志去思也”。昔年常州城内玉带桥建有“恩荣牧伯”牌坊,其中有赞誉吕律的碑文。吕律卒于成化八年八月初四。吕律的儿子吕大韶,字在川,太学生,任南京东城兵马指挥使。他是个孝子,在军中忽闻父丧,痛哭三昼夜,不久也去世了。大韶的三个儿子扶父柩归乡,父子同日安葬于郡城北门九里头凤翥桥祖茔(今三井九里巷村旁)。邑人皆以为憾事。
“横山吕氏”在明清两朝以来,除世居常州城内,后世自郡城迁居各地主要有:道洽于崇祯间迁居前街(今横山镇),奇芳迁居胡巷,明珠迁居江阴潭子湖,崇良迁居江阴西伍村,粹然迁居坞墩上(今属三河口),洪宣迁居太庙头村,恩年迁居横林下塘夹墅里,如谦迁居安东乡王下村(今汤庄小印庄村),惟慎分居府学西首,旭棠迁居西门外卧龙湾,天锡迁居丹阳西门,天和迁居丁堰街,德荣迁居郡东新安韩地,增庆迁居郡西大有乡夏溪街,双达分居郡城河路湾,明川分居城内大井头,复祖迁居任家桥,道元迁居江阴西观山夏垫村,文铭迁居仇家巷,吕义迁居中堽村,吕仁迁居三塘桥村,元禄迁焦溪,仁祖分居郡城东门关帝庙侧,文穆迁居戴君桥。
此外,历史上周边地区吕姓迁入常州城乡的也有一部分。如“宜兴起渭堂吕氏”,后世居于魏渎、双庙里、北梅村、西城里、南庄、皇保舍的吕氏,在明清两朝也有部分迁入常州城乡的;居于溧阳的“土山吕氏”、“诸吕吕氏”,居于丹阳吕城的“云阳吕氏”,后世中也有部分迁人武进境内。
常州吕姓的一个特点,就是家学深远,家声联芳。有的一门出了很多名人、学者。有“四世科甲”、“五子登科”的艳称。被称为我国近现代“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从其十世祖、清代第一位状元、大学士吕宫始(他与明代最后一名状元、武进人杨廷鉴是连襟,世称“僚婿状元”),吕瀶,思勉七世祖,乾隆进士,官汾州同知。其长子尔昌,乾隆进士,官至安徽按察使。五子尔禧,乾隆举人,官太平知县。子珊,思勉高祖,嘉庆举人,偃师知县。佑孙,思勉曾祖,道光举人,官旌德教谕。兄弟中佺孙,道光进士,官福建巡抚,著名古砖收藏家。佶孙,道光举人,官四川知县。馆孙,道光进士,广东韶州知府。俣孙,道光举人,官昆山教谕。儁孙,进士,官陕西临潼道,这就是所谓“四世科甲”。佺孙等孙字辈的兄弟中又有5人以上中举人、进士,所以又称“五子登科”。此门吕姓还有一位学者吕星垣,是吕宫五世孙,官仅做到邯郸知县,但他学识广博,为文操笔立成,著述甚富,还是一位很知名的书画家。思勉祖父懋先,国学生,官江西知县。父德骥,秀才,官江浦教谕,有多种著述存世。
历史上,常州吕氏多才女:吕采芝,字嘉华,素习倚声,精音律,其词“苍凉凄厉之情一寓于词”,著有《幽竹斋小草》、《秋茄词》等;吕采芙,字撷芬,采芝妹,刑部给事中蒋彬蔚妻,工诗善文,有《梅隐诗抄》等多种诗文存世;吕景蕙,字若苏,同邑赵苕卿妻,自幼好学,年十五即能文善诗,其词一时广为士林传诵,日手一篇,好学不辍,著《纫佩轩诗词草》等,《全清词抄》收其词;吕凤,字桐花,同邑赵椿年妻,有才女名,工篆隶,并擅绘事,尤工倚声,为词家所重,人称“桐花夫人”,有《清声阁吟草》等多种著述。
常州吕姓多书画名家。作为状元、大学士的吕宫,其行书名重于朝,官宦争藏之;吕钟麟(1679一1735),所作人物、山水意致潇洒,多能超然于蹊径之外;吕宣,精书法,尤长于画,以淡墨山水名于世。其他如吕景正、吕星垣、吕倌孙、吕耀斗、吕光简、吕齐、吕畹兰、吕嘉岳、吕翼仁(笔名“左海”)、吕学端等不下数十人。
常州现代吕姓人士中多科技界、医学界、文史学界英才:吕保维,城区人,中科院院士,电波传播学家,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吕绳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上海市临床检测中心主任,著名预防医学专家;吕勤麟,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南京勘测设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先后参加青藏、宝兰、新长等铁路设计。
与吕姓有关的人文景观及地名有:吕宫、吕星垣故居,在前北岸64号,现存三间四进,硬山造木结构,房屋南临后河,北枕白云溪;吕思勉故居,在化龙巷十子衔,为清代建筑,座北朝南,共四进二十一间,横匾“吕思勉故居”系周谷城手书。汤庄有吕庄,潘家有吕巷,西夏墅有吕家,薛家有吕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