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是我国第六大姓,现有人口3700万 , 占总人口的3.1%。常州现有杨姓人口5.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75%,位列第11。这是因为杨姓是北方及西南地区大姓,地处我国东部的常州,杨姓分布密度低于全国比例。
杨姓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古老群族,来源主要有三:一出自周宣王(姬静)少子尚父。尚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后被晋所灭,子孙以故国杨为姓,此族杨姓已有3000年历史。二出自周成王幼子叔虞之后伯侨。伯侨封为杨侯(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其子孙采食于杨氏(县名),后世遂以邑为姓。三出自赐姓和改姓。如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族赐姓杨、李;北朝时尉迟氏改姓杨等。杨姓望出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堂号以“四知堂”、“清白堂”、“道南堂”最著名。
常州地区至迟在隋代已有杨姓居住 。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在常州为官的杨姓,是唐玄宗时(712一756)任晋陵尉的杨相如。唐敬宗宝历年间(825一826)任常州刺史的杨虞卿,字师皋,弘农人,在朝任给事中,赴常州时,友人白居易送别诗有“无嗟别青琐,且喜拥朱轮”句。刘禹锡送别诗有“会主鱼书别刺史,今朝自请左符来”句。无独有偶,时隔不久,虞卿孙杨恂(字庄已)也擢升常州刺史。唐宣宗大中年间(847一859),杨假(字仁元,冯翊人)由监察御史调任常州刺史。杨侃在宋乾兴元年(1022年)任常州太守。据历代府县志记载,外籍杨姓在常州为官、讲学、经商,较为著名的有:宋代太常博士、后任常州太守杨偕,剑州将乐人。高宗时工部侍郎杨时(字龟山)。杨时三世孙杨航任常州通判(其后裔散居城内早科坊、局前街、青果巷、小河沿等地)。杨谊,济宁人,明宣德年间由御史调任常州通判。杨龟,广东海丰人,明嘉靖间武进知县等。清代还有不少杨姓徽商到常州经商,许多人因此定居于常州,为常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杨姓堂号以陕西华阴“四知堂”最知名,而常州杨姓有三支源于华阴。据《毗陵云山杨氏》(四知堂藏版)记载:“自伯侨公封杨侯,子孙因以得姓,传至三十九世震公,起籍关西华阴。”这个震公,就是东汉太尉杨震,他以博学著称,人称“关西孔子”。他任东莱太守时,有县令王密,“怀金十斤,寅夜求见”,并说:“幕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出。杨震的“四知”名言传为佳话,受后人敬仰。他以清白传家,后世多以“四知”或“清白”为堂号。杨震第三十八世孙杨时,是南宋理学家“二程”的学生,晚年在常州创建“道南书院”,在此讲学18年,培养了许多人才。早科坊原有二贤祠,就是祭祀苏轼和杨时的。二贤祠是明万历年间常州知府施观民修建。局前街原有杨氏宗祠,是龟山后人所建。杨龟山卒后葬无锡垂庆乡安阳山,他的后人分居常州城内和无锡垂庆乡。“毗陵云山杨氏”的始迁祖杨济美于洪武年间(1370年前后)自无锡垂庆乡安阳山复迁常郡。谱序云:“此杨公故族也,至朝京外,俯仰流连,见牛塘之水不大而深,青云之山不高而清,遂起家焉”。其地即今之牛塘青云山杨家村。630余年来,此支杨氏后裔又迁居清水潭、杨家弄、金家村、圩墅里杨家村、溧阳杨庄等地。
据《毗陵杨氏宗谱》(清白堂藏版)载:始祖杨拯,字俊二,系龟山第十二世孙,“咸采前人遗训,勿坠清白之风”,元时其后人又复迁常郡局前,后有杨文臣迁城南横巷里(今属庙桥),杨廷玉迁朱家桥西始祖汉关内候杨震像顾,杨志政迁渔池上(今属前黄),杨志房迁湖塘桥低坝头,杨志宝迁湖塘桥竹园村。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卿杨应文、正统年间户部侍郎杨璿、清顺治年间山东提督杨兆鲁等皆出自此支。另有一支“毗陵白旂岸圣驾弄四知堂杨氏”,始迁祖杨泉,龟山十一世孙,自无锡垂庆乡迁武进延政乡白旗岸圣驾弄(今属牛塘镇)。另有一支“毗陵四知堂杨氏”,一世祖杨伯昌,南宋时居金沙(金坛),有五世孙杨畿鹤、杨畿凤,于明洪武年间分迁郡西怀南乡港项(今北港东、西杨家塘)、钦凤乡贝庄(今厚余贝庄村)。
另据《毗陵缪贤里杨氏宗谱》(留耕堂)载:一世祖杨天义,字养德,世居姑苏,“元末选拔不仕,设教于常,遂徙居常郡,于芦墅托迹焉。”元末天下大乱,芦墅(今五星乡芦墅大村)有缪贤其人,竖旗附势于张士诚,乘机罗织凶党,横行乡闾,行凶作暴,筑坝于西河洞,上拒海口,下塞江淮,郡城士民深受其苦。而天义独置小庄于芦墅,抑其凶顽,力劝改恶为善,致使缪贤毁其旗、掘其坝,从天义游学,后为明廷所用,天义亦荐为户部给事中。后以疾归隐芦墅小庄著书自乐,乡人敬重,且感其德,咸称“学仁先生”,事载康熙《常州府志》。明嘉靖进士、史学家、邑人薛应旂撰文记其事。杨天义后裔居于缪贤坝(今人称望贤坝)东、西两村,今东杨村属三井邹村,西杨村属新闸永丰村。700年来,后世别为东、中、西、南、北五派,除大宗居于原地外,后世复迁城中玉梅桥、周线里、西仓桥、文在门诸地,有迁于南庄桥(今属新闸)、奔牛街、宜兴城内、宜兴张渚等地。
据《毗陵罗巷杨氏宗谱》(敦本堂)载 ,一世祖杨于陵,唐穆宗时任吏部尚书。第十六世孙杨璇在宋室南渡时,自吉水迁居无锡鸿山。元末有裔孙杨纯自鸿山迁武进罗巷(今戴溪罗泽),传四世孙杨镜迁虎溪,杨剑迁兴隆桥。五世孙杨柏迁居乌干村,杨耘迁居漕桥夹山。六世孙杨儒迁居杨道巷。九世孙杨长烈迁居芦长村。十世孙杨玉贤自芦长村迁居郡城东仓桥,瑞芳迁南义桥大河头,端芝迁居礼嘉桥芦庄,其后世迁居常郡各地。另有一支“毗陵邢村务本堂杨氏”,始祖俊二公,本姓王,原居宜兴滆湖之南,元代曾为南国治中(官名),依居外家杨氏为嗣,子孙遂为杨姓。邢村即今鸣凰北庙桥邢村,后世已衍为二十五世。后世中有迁居田舍村、小桥村、清水潭、获葭村、陆房村、漕沟桥、方家桥等地。有一支“毗陵前黄怀云堂杨氏”,先世系出江右,始迁祖杨振英,南宋绍定年间(1228一1233)迁居常郡钱垛桥,传四世至杨以实迁居前黄里。
常州杨姓在历代科举中有21名高中进士。其中杨恂在宋代绍兴年间中一甲第四(传胪)。杨述曾在清乾隆七年(1724)中一甲第二(榜眼),官侍读学士,奉旨纂修巨著《历代通鉴辑览》,书成而逝世。武进前黄里杨廷鉴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高中一甲第一(状元),他与清顺治四年(1647)状元吕宫(武进怀北乡缪贤里人)是僚婿(连襟),人称“僚婿状元”,一时传为佳话。历代杨姓知名人士有:杨惟寅(1577一1638),明万历举人 ,官至户部侍郎、工部侍郎。其长子杨玾,崇祯九年副榜第一,文传海内,入清不仕,杜门著述;次子杨瑀,隐居不仕,讲学延陵书院,与兄及同邑恽日初等阐明儒学,负东南硕望,顾炎武称之为“高士”,著有《雪臣集》等多种;杨溥,字希之,以岁贡生授宁国训导,所书佛经为雍正所赏识,征召进京,令至,而于前月卒,与同邑薛奕、白铭、唐宇昭俱以善书享誉当世,人称“薛白杨唐”。杨大鲲,字晓屏,廷鉴长子,顺治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博学强记,工诗词,著(读史纪略》40卷。杨大鹤,号芝田,廷鉴次子,康熙进士,奉旨编纂巨著《渊鉴类函》450卷,后督学顺天府,为忌者劾,归乡述著,所著《剑南诗抄》风行一时,书法得晋唐遗意,著有《廿一史姓氏考》等13种数百卷。杨椿,大鹤子,康熙五十七年进士。雍正初任《明史》、《一统志》、《国史》三馆纂修官,擢升侍读学士,博通经史。后又纂修《三朝会典》、《明鉴纲目》、《政治典》等巨著。晚年著《孟邻堂文集》等16种200余卷。杨祖楫,大鹤次子,康熙年间进士,授武英殿纂修,奉旨编纂《康熙字典》。杨祖祥,廷鉴曾孙,雍正年间参与编纂巨集《古今图书集成》。工诗,精画花卉。杨伦,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历官苍梧、贵溪、荔浦等知县。主讲江汉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多年,为“毗陵七子”之一。杨小仲(1899一1969),我国早期电影导演,导演无声、有声电影百余部,人称“百部导演”,“文革”中含冤去世。杨守玉(1896一1981),乱针绣(又名杨绣)创始人,毕生致力于绘画、刺绣教育,作品被许多国家珍藏。常州杨姓书画家众多,较著名的有杨铖、杨瑞莲、杨大听、杨岘(常州知府,归安人,其汉隶凝重清逸,行书跌宕潇洒,名重一时)、杨湛恩、杨振、杨光喧、杨葆彝等。
现代杨姓中有众多科技界、教育界名人:杨友堂,五星乡人,清华大学教授,惯性导航研究专家,研制我国首台三轴飞行模拟台,为国防科研作出特殊贡献。杨国光,城区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光学测量学家。杨柏如,武进人,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著名地图学家,曾参与编制新中国第一幅国家大地图,为《大学世界历史地图(集)》总设计。杨淳朴,马杭人,江西省科学院院长,翻译家。杨逸畴,鸣凰人,中科院研究员,著名地理学家、探险学家,与高登义、李渤生一起推断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著有《秘境青藏》等。杨福鹿,城区小河沿人,早年任国家女篮主教练,国家体委司长、北京体育学院院长等职。杨震华,春江镇安家人,核工业部研究员,长期从事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设计,对国防事业有重大贡献。杨克平,城区人,香港环宇企业公司总经理,爱国实业家,为内地医疗、教育事业捐献达上千万元,在家乡合资、独资兴办多家企业,现为瞿秋白研究会名誉会长、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顾问。
与杨姓有关的史迹和地名有:近园 (在今常州宾馆内),清顺治进士、山东按察使杨兆鲁重建。他说“近乎似园,故名近园”。杨邀请当时江南著名书画家恽南田、王石谷、笪重光等雅集园内,杨兆鲁作《近园记》,王石谷作《近园图》,恽书碑石,笪重光作题跋,现碑石犹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柏山房(在今局前街派出所内),明式建筑,存楠木厅等,系清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杨伦府第。地名中城区有杨家弄、杨园里,焦溪有杨家店,三井有杨家边,薛家有杨家门,潞城有杨草头村,寨桥有杨树头村,湟里有杨柳上村,九里有杨子达村。与杨姓有关的地名有192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