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族系
 
 
在常族系
 

    陈姓是常州第3大姓,目前有10.35万 人 , 占全市总人口的5.09%,平均20人中间有一位姓陈。全国当代陈姓人口达5436万,为中华第5大姓。陈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长江以南,特别是苏、浙、闽、粤四省为陈姓聚集区,占全国陈姓的57%以上。

    陈姓来源主要有三:一出自虞舜后裔劝瞒 。周武王时瞒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子孙以国为姓;二出自妫完后人。完奔齐地改为陈氏,后食邑于田,复为田姓,其后人田和建立齐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田和后人田轸奔楚,拜为相,封颖川侯(今河南颖川)。其后世复姓陈。三出自他族改姓。如隋初白永贵一族在西安万年因故改姓陈,后世称为“万年陈氏”。刘矫一族在广陵改姓陈,世称“广陵陈氏”。北魏孝文帝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改为单姓陈等。陈姓郡望以颖川郡、下邳郡、汝南郡、广陵郡、东海郡五郡最为著名。

    常州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陈姓,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常州姓氏时的南朝陈朝。据《康熙常州府志》记载:陈文赞,太平元年(556)追封义兴郡(宜兴)公。这个陈文赞,就是大名鼎鼎、后来建立陈朝的陈高祖陈霸先的父亲。同年,梁敬帝萧方智封陈霸先为陈公,以“晋陵等十郡益所封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常州藉陈姓,是陈朝的陈杲仁。《咸淳毗陵志》载:“陈杲仁,字世威,晋陵人,年十八举进士,陈文帝优论之以同出太丘,命为监察御史。”人隋朝为司徒,助沈法兴谋政中被毒而亡。后世被誉为“忠孝文武信义谋辩”八绝。他的墓在雪堰陈湾山。

    常州大多数陈姓,是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大批士族南迁、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后迁来的。据《毗陵陈氏宗谱》(颖川堂)载,此支陈氏是陈杲仁的后裔。杲仁在陈氏世系中列第六士三世,其先世以战国时齐国大夫陈衍为一世祖。第三十世陈平辅佐刘邦定天下有功,官拜左相,世居武阳户牖,第三十五世陈考任山阳(今淮安)县令,迁居淮安。第三十八世陈晟因王莽专政,隐居不仕,自淮安迁居丹阳。第五十九世陈道卿,官太子少师,由丹阳移居晋陵(常州)为迁常一世祖,杲仁为其玄孙。杲仁被害后,其次子、第六十四世陈頵因避沈法兴难,挈子陈懋远迁长安。第七十《晋陵桃源陈氏宗谱》16卷 1929 年纂修世陈瞻基,唐贞元四年(788)进士,授考功郎中,后迁为常州刺史,卜居郡南50里之雅浦里(今雪堰雅浦村),为雅浦陈氏一世祖。此支陈氏第二十世孙陈能,在明永乐初年任善化知县,终官湖北兵备道,徙居郡城西安尚乡陆庄(今礼河陈家村)。在丹阳的陈氏后世中,有陈知古在南宋时官阳图阁学士,由丹阳局塘迁居常州郡城,为迁常郡一世祖。此支陈氏在先祖离开常州,播迁四方60余年后,其子孙又复归常州,真令人不可思议。此族后世世居城内,其第九世孙中有陈宗者,迁居小湟(今政平小惶陈家村),后世中有复迁常郡城乡者。

    有一族名为“毗陵星聚堂陈氏” ,其先世在宋代宋室南渡时,有陈德圣、陈松(系同族)卜居常州。陈德圣(官北宋荆襄节度副史)居常郡东乡孙婆渡(今横林镇),其后裔散居横林、下庄(今属三河口)、虞桥(今属洛阳)、周巷(今属剑湖)、芳渚(今丁堰芳渚村)、印墅(今剑湖印墅村)、强巷里(今横林河坂滩村)、里后村(今横林张村)、麻皮桥、大岸里(今三河口新沟桥)。有迁城内迎春桥、青山门、弋桥头等地。陈松居府前,即今世居东西横街、大观弄及荷花池一带陈姓为其后裔。另有支“常州训行堂陈氏”,其始迁常州姓氏祖陈曜延,南宋初自建康迁居常州城东之囗北(今属剑湖钱家塘村),后世中有迁居城内十子街、双桂坊、庙沿河以及湖塘桥、芙塘桥、河上岸、宜兴张家溪等地。

    据《武进陈氏宗谱》(延庆堂)载 :一世祖陈祖贤,南宋时居浙江严州淳安县。其次子陈安国,元初任晋陵县令,因家于常州郡城。后世中有陈云龙、陈宗达复迁郡城西乡施桥、湾里(今邹区施桥村),为其地始迁祖。五世孙陈谟生五子,衍为五派。陈浩之子陈金为迁成业分支始祖;陈源之子陈松为迁东涛分支始祖。有一支名为“毗陵高梅追远堂陈氏”,始迁祖陈文豹,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他是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世称“龙川先生”的陈亮之孙。高梅,今五星乡宣庄村之古地名。今居于城西郊谭墅、南陈村、陈家村、新庄、宣庄、陈渡桥等陈姓为其后裔。另有“武进聚星堂陈氏”,始祖系南宋左相陈康伯(宋信州弋阳人,今属江西)。始迁祖系康伯六世孙陈狱,因宋末元初战乱,自临安府迁居晋陵之安善乡陈村(约今薛家镇境内)。后世中有迁依仁东乡马巷里(今魏村闸北村马巷)居住。有“武进颖川堂陈氏”,一世祖陈尚功自明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迁武进安善西乡,即今奔牛叶家码头陈巷一带。据《武进西林陈氏宗谱》载,始祖陈东,丹阳人,其八世孙陈祖禄,明天启年间自云阳留墅(今丹阳陵口留墅村)迁居西横林。另一支“武进儒慕崇本堂陈氏”始迁祖陈思贤,明洪武年间自宜兴叶塘(今宜兴渚东乡叶塘桥)迁居武进儒慕村。

    有一支名为 “毗陵张墅源远堂陈氏”。始祖陈翰,南宋左丞相陈宜中子,宋末元初弃官自温州永嘉县隐居武进新塘乡十四都三图杨宅(今雪堰共建村洋泽)。生四子:孝、悌、忠、信。长子陈孝曾孙禄寿于明季入赘本乡张墅谢氏,遂为张墅一世祖。禄寿第四子陈礼,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被人陷害,充为军役,远陈— 陈姓代代著华章谪贵州兴武卫,未归。其长子陈安生子陈益,益子芳,芳长子陈馨,迁无锡柏渎港梅村桥,是为陈氏东房。次子陈诚、三子陈得仍居洋泽里。此族陈氏东西两房繁衍成大族,后世复迁于常州、无锡城乡,衍为20余支脉。

    常州陈姓在历代科举入仕中人才辈出:元代至正元年(1341),《武进延庆堂陈氏》中出了一名状元陈祖仁。祖仁官参知政事,明兵入京,有友人劝其南归,他说平生有恨不能择君,今又不能处事,何以立于天地!终不南行,后被杀。后人为其筑衣冠塚,葬于武进怀南乡。祖仁一目失明,然学博而精,世多称之。明代崇祯十年(1637),有陈士严中会试第二(榜眼)。常州陈姓共有25名高中进士并担任各种官职。

    常州历史上较有名的陈姓人士极多 :陈得一,字晞夫,宋晋陵人,崇宁年间(1102一1106)随商船飘洋至日本,得天文星历书,上有丹题“付微通”三字,后遂精通天文象术。高宗朝召为秘书省使正历(负责历法的官员),辞不受。赐号“通微居士”,归隐晋陵滆湖之滨聂墅(今芦家巷境内)。著有《纪天历统》、《统元历义》等8种历书,他也是最早到日本的常州人。陈济(1364一1424),字伯载,明武进人,洪武十八年(1385)从常州巨儒谢应芳学,博闻强记,六经子史无不精熟,世人称其“两脚书橱”。永乐三年(1405),以布衣召修《永乐大典》,为都总裁,历6年书成。《明史》有传。著有《诗传通正》、《通鉴纲要》等8种120余卷。陈祖绶,字伯玉,明代天启元年(1621)进士,授兵部职方司郎中,勤劳尽职,余暇著《职方图》,凡京省都邑,九边四塞,山川险阻,钱赋出人,关隘军机要害,悉载入书中,为明代一部精要全面的军事地图册。著有《皇明职方地图表》、《十笏斋忠告集》等6种54卷。陈玉璂,号椒峰,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因事革职,居家发愤著书,成《史论》数百卷,凡天文、地志、兵刑、礼乐、河渠、赋役诸大事,莫不研讨,言之娓娓,宾客慕名辐凑。《康熙常州府志》39卷、《康熙武进县志》、《续志》57卷均由其总纂。另著《三吴总志》、《毗陵人品记》等数十种300余卷。陈廷儒,世代业医,早年随父应诊,讲术医理,得其正传,临诊用药,颇多精当。同治光绪年间往来于北京、天津、济南、江阴、上海等地,救治危疹患者甚多,时人交誉,声望藉甚,著有《疹余录》等医著多种。陈范(1860一1913),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知县。因办《苏报》发表邹容“革命军自序”和章太炎“革命军序”等文章被查封,引为轰动一时的“苏报案”。后与孙中山结识。武昌起义时任联军书记。民国初年仍为《民主报》等报人。陈衡哲,女,民国三年(1914)考入清华大学堂留学生名额,就读美国瓦沙女子大学,毕业后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西洋史,获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受教育总长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西洋史教授,为《新青年》等撰稿,多次出席国际学会,主编《中国文化论丛》。建国后著有《西洋史》、《衡哲散文集》等多部。陈姓书画家有:陈瑞甫,明弘治间举人,官广东参政,以诗字画传世,世人称“三绝”。陈镛,官广东县承。山水法王原祁、王翚。粤人以与陈璞、陈鼎称“三陈”,有《芦墅采菱图》等传世。陈河清.篆隶行草及印章俱苍古有法,绘花鸟生气迥出,尤工墨兰。

    现代常州陈姓人士在文化界、科技界、医学界精英尤多:陈燮阳,武进人,上海交响乐团总监、著名音乐指挥家;陈椿庭,鸣凰人,中国水利水电科研院高级工程师,著名水利专家,曾主持和指导佛子岭、三门峡、刘家峡、龙羊峡等大型水利工程设计;陈忠,城区人,1948年参加革命,建国后在文化部任职,后任宁夏自治区新闻电影制片厂厂长、宁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局长兼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子道,礼河人,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心脏移植专家;陈仁凤,城区人,女,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主编《世界汉语百科大辞典》等;陈玉心,城区人,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血液病专家;陈全方,武进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省文物局副局长,著名考古学家;陈连植,横山桥人,中国药科大学教授,药学家;陈伯良,剑湖人,新华社外事局局长兼台湾事务办主任,精通东南亚诸国语言;陈珩,城区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机学家,曾被德国一些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陈雪英,北门外浦家村人,女,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水利规划专家,参与规划、设计长江防洪、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

    由于陈姓历史久远 ,留下的与陈姓有关的地名、古迹较多。与隋朝司徒陈杲仁有关的有:崇法寺(人民公园内),原为陈司徒宅后圃,昔有钟楼、魁殿、后毁等;西庙沟,西庙原名忠祐庙,原为陈杲仁兵仗库,内有陈司徒洗心池;茭蒲巷,原为陈司徒花园,后园荒废,茭草蔓延,渐成巷弄,遂以茭蒲为名;陈渡桥,初为陈杲仁所建,明唐荆川刻石记其事,后桥废重建;邀筵上,村名,在潘家桥,为陈司徒出母丧至此,村人设筵邀之,以此得名。书卷弄,在市中医院旁,为元代状元陈祖仁读书处,弄附近昔有慈孝坊、状元坊,后均毁。柏花楼,在荷花池南,系明代兵部尚书陈洽所建,又名陈氏学圃,此处昔有宋代苏东坡题“聚星堂”匾额,因楼高数丈,故又名百尺楼,为陈洽读书处。以陈为首字的地名有115处。城区:有小火弄陈家村,原为清代陈姓徽商聚居处,有“陈氏执信堂”遗址。雕庄有上陈村、下陈村,北港有东陈村,奔牛有西陈村,焦溪有前陈村、后陈村,青龙有大陈家塘,三井有小陈家村,吕墅有陈三房桥,焦溪有陈大房桥,圩塘有陈龙桥村,泰村有陈台坟村,洛阳有陈沟司塘,厚余有方田陈家村,礼河有凉帽陈家塘。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