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谈论姓氏时,常常爱用俗语“张王李赵遍地刘”来概括前5大姓,因此有“天下第一张”或“天下无处不姓张”之说。常州现有张姓人口12.0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93%,排列第2位,平均每18人中有一位张姓。目前全国有张姓人口8500万,约占当代人口的7.1%,位列第3。
张姓起源有三 : 主源出自姬姓,古籍中有“黄帝子少吴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就是说,挥发明了弓箭,后任监官,专司弓箭制造的“弓正”。张,象形弓满之状,得姓已有5000年历史;其二为春秋时晋国解张的后人,以先人之名为姓;其三出自外族汉化姓张或赐姓张。张氏历史久远,繁衍昌盛,支脉众多。源出郡望多达43处,最著名者为清河郡张氏、范阳郡张氏、太原郡张氏。江南吴郡张氏,源于汉张良六世孙,吴郡太守张睦,也较为著名。
常州张氏源出多支。常州三杰之一张太雷的先祖,可远溯到唐代的滁州清流县人张训。训勇悍多胆略,战功卓著,人称“大口张”。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张训从杨行密自合肥起兵,攻取扬州后直取常州,以功授常州刺史,后擢升司徒,人籍常州,并俸其父张约及家人迁居常州。张约为迁常一世祖。他的孙子张佖是南唐著名诗人,初任句容尉,后进中书舍人,随南唐后主李煜归宋,受宋太祖器重,任户部郎中,清廉节俭,亲友穷困者至,食以糁饭、菜羹,人称菜羹张家。他与南唐后主李煜感情甚深,后庄被赐死葬江宁候山,每至寒食节必亲拜后主墓,哭甚哀,分俸以赡养南唐李氏子孙之穷困者,有诗文集传世。张泌之孙张举,宋代治平四年(1067)进士,著名学者,绝于仕途,闭门读书40年,手校万卷。苏轼、胡宗愈等大臣皆推荐,诏为秘书,亦不仕。后赐第城内天井里,卒后溢“正素先生”,德行闻名于乡里,郡守在此建正素坊,今第二人民医院前正素巷地名即源于此。传到第二十一世张圣经,时在清乾隆年间,张氏分为二派,圣经公支称为“天井里圣经公分支”,太雷是圣经的六世孙。其五世祖张悦、张怡“兄弟让产”,仁让之风声闻全城(其仁让之地即今之西下塘3号仁让堂)。此支张氏分居常州城乡有局前支、普济桥支、观庄支、清水塘支、厚余支等30多处。另据《毗陵张氏宗谱》(世恩堂藏版)载,此族张氏也是唐代张训后裔。至明代正统年间(1436一1449),有裔孙张辉,重一长子,字云林,郡庠生,诏袭奉祀,遵诏出粟三千石佐官备赈,族为义民。生五子:埙、翊、泗、壤、玺,后世别为五派。居于郡城的支派有:府学前支、新坊桥支、玄妙观前支、玉佩弄支、西河沿支、兴隆巷支、麻巷支、鸣坷巷支、公园弄支、周线巷之、双桂坊支、马园巷支、安阳里支、成全巷支。居于乡间的支派主要有:西横林支、牌楼下东村支、东洋桥支、张七房支、张家湾支、殷薛支、庙墩湾支、祈舍张家村支、蓬城墩支、长沟圩张家村支、茅堰大河湾支、鸣凰池塘村支、芦庄支、计墅小六房支、马杭桥支、上店支、杨岸张家村支、留村冈竹园支、殷薛张五房支、横山盛家塘支、天宁寺支、东仓桥剥牛场支、文成坝支、桐庄张家塘支、戚墅堰支、坂上宣家巷支、遥观西荒田支、东横林支、北水渠支、浦前镇支、湖塘桥后桥支、寨桥支、白荡西巢村支、陈渡桥支等。
有三支西安郡曲江张氏,在前后数百年中,分别从不同的地方转辗定居于常州城乡,其播迁之艰辛令人扼腕:一为“毗陵梅里二铭堂张氏”,先世为范阳郡张氏,一支迁西安郡,依曲江而居,世称曲江张氏。宋初有张吉甫始迁吴中。生二子,长子张载,寓居关中,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次子张戬居姑苏,后世分居毗陵梅里,即今武进崔桥梅巷里。后世散居常、锡两地城乡20 余处。第二支曲江张氏第十三世孙张文矩,在北宋时远迁四川绵竹。第二十世孙张世良在南宋理宗时官福建崇安县令,宋末战乱,难归故里。世良卒,其子在宜兴县荆溪之滨择地葬父,遂定居于荆溪。世良长子政一,迁居武进庙桥。三子政四迁居郡城南洞渚。政四子张忠,为宫中太医院君,生五子,后世散居于常郡城南都浜里、周舍、沙田张家塘、木桥头、滩坝上、赶塘桥、前张、后张、于家塘、城河上、丹房村、许敬墩、上漕、宋家渚、毕墩以及郡城域城巷、马园巷等地,成为常州张姓大族。第三支曲江张氏,名为“武进二铭堂张氏”,始迁祖张公寀,明初避兵由苏州徙居郡城之东横林镇,继迁镇北,占籍于政成乡,至今已繁衍二十余世。
有一支名为“武进孝友堂张氏”,始迁祖张焘,饶州德兴县人,宋建炎年间随宋室南渡,喜太湖山水,卜居新塘乡梅村,即今雪堰镇梅堂村。后裔散居于梅堂、秦村、赵巷、小圩村、鸣凰、孟读(今小河镇石桥)、九里铺以及常州城内西赢里、荷花池、西水关等地。此外,尚有元初张福一自溧阳濑水迁居武进临平里,至今已传二十五世。明嘉靖二十年进士张祖祥,江宁人,官至陕西兵备道,因喜常州风土人情,迁居郡城,称“亦政堂张氏”。另一支“毗陵百忍堂张氏”,始迁祖张富一,为宋宝佑年间进士,世居常州郡南,其孙荣一公迁居延政乡Y河里,题其里为南望村,即今牛塘丫河张姓始祖。有一支“毗陵百忍堂大河头张氏”,一世祖张济南,明洪武十年(1377)自苏州闾门迁常州定西乡之大河头(即今湖塘镇花园村),其后世中有一支迁芦家巷西湖村。据《毗陵守经堂张氏宗谱》载,该族始迁祖张大成,明代自江阴县城迁居常州城内府学前,原居于西横街、府东巷一带张姓为其后。居于城内化龙巷长生巷内张姓,一世祖张有德,是在明万历年间由苏州城内迁来的。另据《毗陵垂裕堂张氏宗谱》载,始迁祖张英,先世自山东登州随宋室南渡,于宋理宗二年(1225)定居于江阴锁巷,第十一世孙张宪迁居常州城内朝京门,原居于表场、早科坊、太平巷、西瀛里西首的张姓为其后裔。此外,近300年来,有许多外籍人士,特别是徽州、洪州(江西)、扬州、湖广等地张姓在常州经商、为官、从军、植垦,其后世入籍常州,不一一细述。据《康熙常州府志》载,最早在常州为官的张姓是晋代的张元正。他以才学显于世,被晋武帝封为晋陵侯。他任吴兴太守时,晋陵人谢元任会稽内史,两人为同年之郡人,人称“南北二元”。常州张氏从政为官者较多,历朝科举中考中进士者有46人,其中较为著名的唐宋两朝有:张训、张佖、张观、张景修、张敷、张与、张守、张寀、张炎、张瑞臣、张逢年、张正宸。明清两朝有张泰、张祥、张师绎、张祚先、张道源、张纶、张镛、张惠言等。
世居常州的北宋崇宁间进士张守,字子固,幼年家贫,惜书勤读,过目不忘,历任九域图志纂修官,对宋代绘制疆域地图多有建树。后任洪州、婺州、绍兴等知州及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枢密院事兼参政事。绍兴十五年(1145),宋高宗选延康镇帅,认为要选用德高望重的大臣,只有张守合适,可惜他到任数月而卒于任上,谥号“文靖”。他对抗击金兵入侵,巩固南宋政权作出重大贡献,著有《毗陵集》50卷、《嘉禾集》等40卷。城内荷花池原有“四老堂”,即张守故居。
常州张姓人中有不少人不求仕途,毕生治学,为后世培养人才留下许多著作。张巨,常州晋陵县人,北宋嘉佑二年进士,荐授国子监直讲,与在朝为官的常州籍人蒋之奇、胡宗愈、丁骘为“毗陵四友”,并学于欧阳修。王安石推行新法,张巨认为许多条规于民不利,上谏不纳,即弃官归里,经研考古,潜心著作,隐居教授而终生。著有《易解》10卷、《张巨文集》40卷,欧阳修为之序,有“其为自序尤多所发明”之赞语。张兰皋,武进人,康熙雍正年间在世,终生绝意科举,专攻经史,尤精于《易》。集易学数十百种,细加研讨,著有《周易析义》15卷,经50年余始脱稿。张惠言,嘉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惠言4岁而孤,家贫而勤于学,博学多能,与其弟张琦同辑唐宋《词选》一书,为常州词派奠基之作,影响深远。古文别具一格,与恽敬共创阳湖文派,著有《茗柯全集》等14种。张琦,字翰风,惠言弟,年60 始任山东邹平、章丘等知县,所至勤政为民,政绩斐然,卒于馆陶知县任所。他博学多才,于史学、舆地学、文选学、校勘学,及诗词、古文、书法,均卓然成家。嘉庆中,兄惠言中年病逝,子珏孙继夭,深恨回天无力,遂在公务之余,悉心学医,为民治病,终成名家。《清史稿》有传。他与兄张惠言并列,人称“毗陵二张”。著有《战国策释义》、《素问释义》、《宛邻书屋丛书》等12种。
常州张姓女性中多有才女:张琼娘,康熙时人,段玉函妻 。善吟咏,常与夫相唱和,安贫知礼,贤惠有声,时人多有赞赏。著有《怜影轩诗集》。《武阳县志》有载。张琦四女荟萃一门,才名满天下:长女囗英,博览经史,工诗词,其古诗有建安风格,嫁常熟刑部员外郎吴廷珍,著《澹菊轩词》,编《国朝列女诗录》等。次女姗英,年13学诗,诗词俱工,行间有奇气,而多哀怨之音。嫁江阴章政平,著有《纬青遗稿》、《纬青词》。三女纶英,嫁同邑监生孙劼。幼与诸姐学诗,不为绮丽语,有晋魏风格。工北朝书法,能作寻丈巨幅大字,刚占沉毅,为诸名家许称,日本、高丽使者常专程购之以归。著有《绿槐书屋诗稿》等。四女纨英,工古文篆法,既擅诗文,复善书画,为世所称。嫁太仓王曦,著《邻云友月之居诗》、《餐枫馆文集》等。而纨英又有四女:采薇、采藻、采芹、采萍,都善诗工画,画以花鸟为长,书法兼精篆、隶、楷,有《棣华馆诗》、《读选楼诗稿》等存世。
近代常州张姓杰出人士极多:张鹤龄 ,城区人,教育家,被清廷称为“博大宏深,开拓万古心胸,推倒一世豪杰”。张煊,武进人,出身名门,民国初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撰文痛击时弊,被当局通缉,投奔张学良,被张作霖延为机要秘书长,随奉军入关后任军政府教育总长,创办《东方时报》及英文版。张寿龄,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秘书长,以“善理财政”闻名,1914年调北京任财政部总长、总统府顾问。张志让,张太雷族兄,出生于官宦世家。父张赞宸曾任萍乡煤矿总办、汉阳铁厂总办。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学习法律,曾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等。在“爱国七君子”案件中担任辩护律师。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革命先烈张一阳 ,系张太雷之子。1941 年“皖南事变”中被敌人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备受酷刑,宁死不屈,牺牲于狱中,年仅18岁。
现代常州张姓知名人士遍及海内外:张彤,红梅乡林庄村人,1934年生,飞机制造专家,我国战术导弹和多型号飞机研制总指挥;张介眉,1936年生于青果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我国著名外国文学专家和俄语翻译家,《辞海》外国文学部主编;张六通,1939年生于武进薛家乡张家村,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张西蕾,张太雷女,建国后任化工部设计院副院长、科技司司长等职;张秉培,1934年生于武进崔桥东孟村,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制造厂厂长,是我国重型汽车、红旗轿车、桑塔纳轿车、帕萨特轿车、奥迪轿车的主要设计者和生产领导者;张锡寿,武进鸣凰人,著名造船专家,参加过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第一艘常规动力导弹潜艇的设计;张学元,城区人,曾任中国食品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是我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张昭然,武进三河口人,解放前去台湾读书,留学德国军事学院,曾任台湾省军队高级将领、台湾黄埔同学会会长,解职后曾多次组团回乡考察;张致祥,城区人,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现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张培元,武进崔桥梅巷人,中国地矿部总工程师,著名地质学家,被评为国际地质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者;张柏然,鸣凰池塘村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翻译家,双语词典研究室主任,主编《双语词典研究》、《译学论集》,译著《人生的枷锁》、《金饭碗》等多部;张钰钟,崔桥人,1961年入伍,现任中国人民武警总队副政委,中将军衔;张继馨,横林孟墅人,著名花鸟画家。
与张姓有关的地名典故也较多。 椿桂坊,东起元丰桥,西至新坊桥,为我市古老地名,由北宋时居此处的官至太傅的张彦直四子相继中举登科,郡守徐中取五代时窦燕山五子登科的“灵椿丹桂”典故,在巷内建“椿桂坊”志贺。鸣珂巷,在北大街北端,南宋参政知政事张守四兄弟曾居此,在此建有“四老堂”,修凿“故池”,增植莲荷,故名荷花池。青山庄,位于青山门外,原为明代沧州知府吴襄所建。康熙年间为大学士张玉书之子、侍读学士张逸少购得。其子张适增筑园景,大事修葺,占地140 亩,成为名极一时的江南园林,并邀请四方文士来园游览咏觞,各方学者不远千里,毕集于此,张乐设宴,彻夜不倦。由于张适挥霍无度,终于遭来横祸,朝廷以“居乡不法”罪名将其捕获,死于狱中,家产籍没,一代名园由此衰废。全市有关张姓的地名有206处。雪堰有张大房村、张山下村、张溪中桥村,三井有张义泰塘村,青龙有张扶塘村,东安有张官坟村,礼嘉有张油车村,焦溪有张海桥(桥和村名),崔桥有张野里村,村前有张弹浜村,孝都有张潘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