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案头有了一份正度四开小报《风采》。不经意地翻阅后,便让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媒体风起云涌、印品铺天撒地、信息汹涌奔腾的今天,这张小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写的是中国革命大背景下的红色常州——要么它写的是常州红色的事、要么它写的是常州红色的人、要么它是由常州人写红色的文。它与常州有关、它与常州党史有关。正是有了这种地缘和红色的联系,《风采》让我有了一种天生的亲近感,每字每句读来都是那么的可亲可及。 读了《风采》便感知它的品质与风格。《风采》中描写的内容不再是传统的党史叙事格式,而是一种情感丰满、文风清新、合拍时代的新笔触。红色常州的那些事,在作者、编者的精心编撰下,由人由事由心由情地漫写开来,仿佛是平静叙述的那些事,又仿佛是用心读着的那些人,还仿佛是倾情盘点的那些爱。点点滴滴、长长短短,让读者在悠然的文字中感悟革命事迹的生动、革命人物的亲切、革命情感的浓郁、革命信仰的崇高。它让我感知到,革命故事、革命人物原来也是这样的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我正是在这些充满情感的文字中,读到了张太雷与鲍立维在相约建党征程上的叙谈、读到了长汀街头寻找秋白灵魂的深情脚步、读到了小战士奔赴延安请主席题词的恳切目光、读到了嘉兴南湖红船辟波斩浪的深情水纹、读到了“一大卫士”王会悟灵机一动的锦囊妙计、读到了抗战中常州人民的七月流火……从《韶山红》到《谁主沉浮》、从《在苏区的日子》到《深情的土地》,每则故事都是那样的引人入胜、教益深受。 久而久之《风采》成了自己的“阅读之友”。每到出版的日期如果见不到《风采》的影子就会有些惦念——这一期会有什么样的精彩故事呢,谁又会是这一期的主角呢,又有谁会呈现出自己的作品呢?当拿到墨油飘香的《风采》时,一般都会停下手中的活,一口气把它读完,就当是工间休息时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煞是熨贴过瘾。好像不读完它,就成了自己心头的一件心事。实在要是事情太多、工作太忙,我就会把它搁在长沙发的茶几上,留待午休时分阅读,《风采》就成了午休时几边读物的首选。每期《风采》总会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质量可以与大报文章媲美。走过二十载的《风采》练就了自己的风格与品位。在不知不觉的多年阅读中,自己不仅成了《风采》的忠实读者,甚至成了渐生渐长的《风采》控。 历史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常州儿女光辉的足迹遍布全国的大江南北,他们在90多年的历程中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当我们走过他们往昔战斗过的山川时,我们情不自禁会想起他们战斗的身影和崇高的理想,因为我们的心中还有他们播下的种子、因为我们红色的航船还在前行、因为我们拼搏的干劲还要风长。《风采》展示了常州籍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讲述了共产党人在常州的艰苦斗争,写出了我们对前辈的深厚情意,表达了党员对红色信念的忠诚,激励了广大读者前行的脚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期待着小小的《风采》在新20年绽放出大大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