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国棉一厂是1916年创办的老厂,是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长期经营的纺织企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经过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改革开放前的三年,常州国棉一厂利润长期徘徊在350万元左右无法突破,严重地阻碍了工厂的发展。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978年下半年,常州国棉一厂为了加速实现纺织生产的现代化,对气流纺纱做了深入研究。当时,气流纺纱是世界纺纱工艺中较为成熟的一种新型的纺纱工艺。自1967年捷克气流纺纱机问世以来,20世纪70年代在全世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1977年统计,世界各国气流纺纱机已有211万头;从国内情况来看,已经投入生产的仅有1.28万头,发展缓慢,而且技术上还处于气杯在3万多转、没有排杂装置的第一代水平。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如东风劲吹,促进了常州国棉一厂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经上级批准,可使用地方外汇贷款,从国外引进万头规模的气流纺纱设备。1979年1月,由常州市纺织工业局局长周国俊带领国棉一厂厂长张绍宗、副厂长吴产根、余家提、杨友忠等人赴日本东棉公司、丰田公司考察,认为日本的气流纺纱设备要比捷克的气流纺纱设备先进,属第二代水平。当年3月31日,与东棉公司、丰田公司正式成交万头气流纺纱设备的引进业务,价格为674万美元。交货时,正值日元贬值,故全程设备引进实付外汇670.82万美元。 1979年7月15日,气流纺东间土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当年完成工程总量的85%。1980年5月10日,建筑面积为10777平方米的气流纺车间全面竣工。之前,在基建工程尚未全部竣工之时,设备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已经交叉进行。5月21日,日方技术人员来厂进行各道工序设备的调试工作,仅用38天即将全部设备逐台调试完毕。在调试过程中,国棉一厂技术人员针对某些设备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向日方人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并在征得日方的同意后,对设备作了改进。这些改进措施得到了日方技术人员的赞赏。 1980年6月23日,气流纺车间投入生产。初时,由于设备先进,操作人员大部分为新工人,管理和操作上一时不能适应生产需要,产品质量不稳定。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工人们逐步掌握了气流纺的特性和技术需求,生产达到正常水平。至1980年四季度,共有6000头气流纺投入生产。当时,常州市有8个织厂1300多台织机使用国棉—厂生产的气流纱。到11月底,约生产各种气流纱织物1000万米,经漂白、印染出口的约600万米左右。 常州国棉—厂首批引进日本万头气流纺全程设备,对较短时间赶上世界各国发展气流纺这项新技术的步伐,调整常州市棉纺锭与棉织、印染不平衡的比例关系,改变外贸品质的结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气流纺的产量高,是环纺的2.19倍至4.04倍;质量好,使用同等级原棉,条干好,结杂少22.5%,结棉少30.9%;劳动生产率高,用工比环纺低74.26%;经济效益显著,成本低,善用低级棉;品种适应性强,可作灯芯绒、咔叽用纱、装饰布用纱等。每年按平均支数15.4计算,可以生产中、低支棉纱6万件左右,这样就使常州市的3万枚左右的环纺纱设备用于纺制60支以上的细纱,使全市纺织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1年,由于引进了日本万头气流纺全程设备,使国棉一厂提前50天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总产值达1.0034亿元,利润达1142.5万元,比上年增长115.39%;全年生产棉纱92700件,增长36.3%;生产棉布1254万米,增长12.01%。1981年是常州国棉一厂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发挥优势、立见成效的一年,也是产值、利润完成得最好的一年。 常州国棉一厂整个引进日本的气流纺纱设备,使用的是1978年地方外汇贷款,外汇额度67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本金)1014万元,年息7%,到1981年10月还贷,计人民币1085万元:国内贷款(从属费用)人民币1056万元,年息1.8%,在1982年,计人民币1131万元。国内配套费用149万元,土建投资182万元;总投资为2547万元。其四年所增长的利润,就可偿还全部投资的贷款。 常州国棉一厂建成了当时东南亚首屈—指的万头气流纺车间。不到两年时间,全厂总产值突破一亿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年利润增长两倍多。工厂跻身于大型棉纺织企业行列,成为国家外贸出口创汇的重要工厂之一。1984年10月,国家经委授予常州国棉一厂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全优奖。 常州国棉一厂成功引进日本万头气流纺纱全程设备,冲破了当时国内观念落后、信息闭塞的状态。实践证明,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可以克服我国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的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加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上的差距。 常州国棉一厂成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成为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的典范。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仅用四年增加的利润,工厂便偿还了地方外汇贷款,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胡耀邦、李先念、杨尚昆、彭真、乔石、胡启立、李鹏、陈慕华、迟浩田、华罗庚、刘靖基等领导先后前来视察。当时人们对于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心生疑虑。常州国棉一厂的实践证明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开发新产品,可以扩大对外出口,形成自己的优势,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