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从事史志工作将近30年,“剪剪贴贴”、拼拼凑凑发表的300多篇文章中,有一篇三四百字,对别人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的“豆腐干”文章,却让我终身难以忘怀,它就是1984年12月5日发表在《常州日报•副刊》上的《李公朴痛挽“一二一”烈士》。这篇拙文为什么会烙在我脑海中沉淀得那么深?说得轻一点是我踏上史志岗位的处女之作,说得重一点,它决定了我选择史志事业人生走向,为我无怨无悔奉献史志事业开启了指路明灯。有人也许会认为我言辞过于夸张,是在作秀,其实这完全是我内心坦荡的独白,其缘由得从我的童年说起。 我的童年,对熟悉我家底的人来说,那是极为凄凉的。5岁的时候,父亲在一起工伤事故中撒手人寰,全家七八口人仅靠文盲的母亲当纺织工人,以那勤劳的双手挣钱把我们抚养长大。那时我还很不懂事,生活虽然苦了点,因为贪玩,童趣反而觉得比别的孩子“优越”,活得更“快乐”。那些有爹有妈的孩子被爸妈管得严,学习读书不敢有半点的懈怠,书读得不好还要挨打。而我的母亲即使想要管教我,可她却没有那个能力,更没有那个精力。我可以不受约束地逃学在外,到处游荡,玩得不亦乐乎是家常便饭,在守旧传统者的眼里,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度过了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少年时代,然而我为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该读的书没有读好、该学的知识没有学好,大好光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基础知识的贫乏,铸下了我终身的遗憾。 1976年,命运之神向我招手,中国招收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极为稀少的几个名额,竟有一个鬼使神差落在了我的头上,欣喜之极,让我彻夜难眠。但高兴还没有多久,就被毫无兴趣的挖煤专业冲到了九霄云外。熬到毕业,迎来了人生的拐点,在导墅煤矿实习一年后,被借调到江苏省太湖煤炭公司干起了组织、宣传“临时工”。不久,借调在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近两年之久的哥哥宗杏元,因原单位交通局三番五次催他回去,而我则成了哥哥的替换对象,并正式调任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从此让我与史志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史志工作文字功底非常重要,而这恰恰是我的软肋。前辈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老到的文字工作能力让我羡慕不已,看到他们撰写的大作在报刊上发表,心里总会产生一种敬仰和佩服,从心底里仰慕他们的才华,对比之下,心里不免自卑和彷徨,曾自问,自己能胜任得了这份工作吗?在这种缺乏自信中,一度产生过先敲敲边鼓,待机而变的跳槽念头。在这样的想法下,我边工作、边学习,可是不知怎么回事,我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这项工作,结果后来真的有了调走的机会时,我却不想离开了。从小无拘无束的习性养成的倔强性格,给了我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勇气。为了提高业务技能,我临时抱佛脚,开始了手不释卷的“恶补”,从文字基础知识补起,并不断地练习写作,邯郸学步。看到好的文章,会照葫芦画瓢,亦步亦趋地去摹仿。 有一次,我在一本《龙门阵》的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民主斗士李公朴的文章。李公朴在从事民主斗争的岁月中,由于他极其善于鼓动的演说,让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派了特务专门盯梢,并图谋暗害,李公朴的人生安全危在旦夕。有人提醒他要注意安全,他却平静地说:“我前脚跨出家门,就有了回不去的思想准备。”我看到这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给我的思想以极大的震动,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重要吗,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连生命都可以在所不惜?我想,这也许是信念、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我们从事史志工作如果也有这种信念,恐怕也会树立起信心。为此,我就把李公朴的事迹作为练笔的题材,参考了一些其他资料,写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处女之作,投到报社,不久就被刊登出来。 看着首次被发表的文章,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着实让我兴奋了几个不眠之夜,觉得自己能够叩开发表文章这闩“神圣”的大门,自己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并从中得到启示:路在脚下,只要有心去努力,用脑去思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篇“豆腐干”文章,成了我日后笔耕不辍的动力。长期的工作经验让我体会到,从事史志工作要想有所收获,必须做有心人,去积累,去“储蓄”,从中汲取养料,这成了我后来常态性的乐此不疲的追求。只要发现有用的资料,我或是剪贴、复印,或是摘抄成卡片,日积月累,收藏了很多历史资料,这些丰富的史料便成了我日后写作和从事史志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