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史志报刊 >> 风采 >> 内容
抗日救亡的号角
发布日期:2011-09-27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蓄意挑起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全国新闻界的绝大多数都高扬民族正气,为抗日救亡鼓与呼,显示了爱国志士的本色。新闻事业在抗日烽火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是年11月29日常州被日寇侵占后,原先的本地报纸全部停刊,报界人士有的流亡外省,如民营的《武进新闻》部分人员在湖南出版《武进新闻(湘潭版)》,突出刊登各地的抗日消息;有的避居农村,如《武进快报》编辑部数人,在湟里收录广播新闻,出版油印《快报》,宣传抗日救亡;有的闯入上海租界,创办《洋商报》,大力开展救亡宣传。在此前后,一批爱国青年还在农村创办抗日报纸。如《漕桥日报》,1937年8月底创刊,是由“漕桥旅外学界联合会”以“武进县各界抗战后援会漕桥分会”名义出版的油印小报,八开两版,赵慕铭任主笔。一版刊登前线战事,二版刊登当地新闻和抗敌后援会抗日救亡活动等。每期出版约100份。出版不久因实行灯火管制,晚上工作不便,白天编辑,下午出版,改名《漕桥晚报》。由于消息及时,颇受群众欢迎。直到当地遭敌机轰炸,单位、居民纷纷撤离时终刊。

  1938年初,武进西北乡常喜生、印证等一批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开始在安家舍镇上用收音机收录抗日新闻,出版油印《工报》、《公报》,在西夏墅、魏村、郭塘桥等地散发,持续半年多时间。同年春,吕墅小学周之桢编印《铁报》、《钢报》等油印期刊,宣传抗日,并组织爱国师生巡回宣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鼓舞民众抗敌热情。1938年11月,徐宗周变卖家产购置印刷设备,于武进湟里创办抗日报纸《苏南日报》,后迁张渚牛头山。

  尤其瞩目和欣喜的是,1940年起,中共地方组织和抗日武装在太滆抗日游击根据地先后创办了《突击报》、《前驱报》、《太湖报》、《火线报》、《前进报》等多份抗日报纸。这些报纸,突出宣传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舞军民与日、伪、顽进行斗争,成为抗日救亡的嘹亮号角。党史学者黄元裕在有关文章中指出:“1940年到1944年太滆地区的党报,是党在这一地区开辟、坚持、发展抗日游击根据地斗争的历史纪录,也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还为我们今天研究太滆以至苏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太滆地区的党报在江苏的新闻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现对这些党报简介如下。

  《突击报》,中共太滆工委机关报,1940年4月创刊。该报仅有一架油印机,新闻在刻写腊纸后,以白报纸两面油印;篇幅初为十六开两版,后改八开,每月出版四五期。报纸出版后,由设在闸口镇周信昌烟店内的秘密联络站分送各地。1940年10月,《突击报》易名《前驱报》,系四开一张油印五日刊,由各地建立的发行站发行,供抗日游击根据地各机关、部队、学校、商店订阅,有少量零售。每期发行500多份,深受读者的欢迎。

  1940年10月,中共太滆工委改组为中共太滆中心县委。1941年2月,《前驱报》改名《太湖报》,由太滆中心县委与锡宜武三县行政委员会联办,田树凡(太滆中心县委书记陈立平的爱人)任总编辑。《太湖报》初为八开两版油印,印刷工艺与发行量已远远不适应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出版后不久,在陈立平的鼓励、支持下,常州人谈平东苦心钻研,革新印刷工艺,将油印改为石印获得成功,不仅工效显著提高,而且字体可写得更小,版面容量增加,从此改出四开四版三日刊,发行量激增。内容有地方新闻、国内外新闻、“燎原”文艺副刊。由于日寇经常“扫荡”、“清乡”,环境险恶,报社特备小船一艘,遇有敌情将船驶进湖荡芦苇丛中,坚持在船上编印出版。

  1941年8月,遵照新四军十六旅旅长罗忠毅要使党报更具战斗性的指示,《太湖报》易名《抗战报》。同年10月,中共太滆中心县委改组为中共太滆地委,《抗战报》继续出版,仍为石印的四开四版三日刊。地委领导陈立平、孙章禄等常为报纸撰写评论,并帮助报社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每期发行量增至3000多份,由各交通站分发,发行至武进县的报纸由秘密交通员王法递送。《太湖报》原来用五灯收音机收录延安新华社口语广播新闻,易名《抗战报》后,报社于1943年6月随太滆地委移驻马山,此后用地委的收发报机直接收录新华社消息。是年中秋节,日寇偷袭马山,电讯和印刷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缮写员谢鲤、工人倪仁智和手摇发电操作员老张壮烈牺牲。报社短时休整后坚持继续出版。

  上述太滆地区的党报,除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各地抗日捷报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情况外,着重报道本地区抗日斗争的大事、要事,并发表评论,有力地发挥了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如太滆军民反“扫荡”、反“清乡”、反“磨擦”的斗争业绩,区、乡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各抗日群众团体的抗日活动等,均作了详实报道。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太湖报》总编田树凡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的讲话精神,及时撰写了《论皖南事变》的社论,揭露国民党反共助日的阴谋,义正辞严地阐述我党我军一贯的抗日立场,号召人们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这年5月4日,《太湖报》还发表了题为《青年们应该怎样纪念五四》的社论,并出“五四纪念专刊”,文章指出:“今天,我们纪念伟大的五四,就是要拿出五四时代反卖国贼、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来反对今日的卖国贼——亲日投降派,坚持抗战到底。”太滆地区的党报,由于顺应民心,反映了当地军民英勇战斗的风貌和心声,在广大读者中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发行量不断增加,成了颇受各界人士拥护和好评的党报。1944年夏,在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形势下,为集中力量办好中共苏南区党委机关报《苏南报》,《抗战报》于是年5月左右奉命停刊。

  《火线报》,由驻太滆地区的新四军十六旅于1942年创办,四开四版油印三日刊,一版本地新闻,二版国际新闻,三版国内新闻,四版部队生活。间或用红、绿等彩色油墨印刷,字迹清晰,编排醒目,经常报道部队在武进地区伏击伪军和拔除日伪据点等事迹。不仅在部队中发行,也有相当数量发行到地方,颇受广大指战员和县、区、乡干部及区大队、游击队战士的欢迎,大家争相传阅,甚至被秘密翻印传抄。

  《前进报》,1940年8月由中共澄西中心县委出版(油印)。此报不仅散发乡间,而且还传到常州城区。每期报纸出版后,从郑陆地区送到常州,青年教师唐香达依据此报新闻再用钢板刻好蜡纸,大量翻印,并组织铁路工人到戚机厂、火车站和城内广为散发、张贴。当地青年抗日救国协会成立后,散发抗日报刊等救亡活动开展得更加红火,搞得敌人终日惶恐不安。

  除了上述报纸外,当时常武地区还有《东进报》、《江南》杂志、《太滆青年》、《农村文艺》等抗日报刊。以上抗日报刊特别是出版时间较长、在太滆地区颇有影响的中共地方组织的党报,在那环境十分险恶的血与火的年代,之所以能生存和发展,是与广大群众的由衷爱护与积极支持分不开的。当中共太滆地区报社遭敌人突然袭击时,是群众帮助运送印刷器材,转移到湖中船上;当日寇频繁搜查、骚扰,报社无法与外界联系时,是农民通讯员凭借情况熟悉的有利条件,送稿件,送书报,传信息,连买菜煮饭、摇船带路都由他们无偿承担。1943年春,报社被围在敌人的“清乡”区内,行动受到极大限制,在一位姓薛的老乡和一位小学教师的掩护下继续收音记录,编稿印发。1942年春,组织上将从浙西撤退下来有办报经验的吴梅同志调来加强《抗战报》的编辑工作。是年11月,日伪对太滆地区进行大“扫荡”,吴梅被捕后乘黑夜逃出了敌人的临时据点,逃到小夏家塘姓郭的老乡家里,敌人反复搜捕,老乡们竭力掩护了半个多月。鬼子退走后,老乡们又为她买药治伤,并协助寻找地委的联络员,使她安然无恙返回报社。1943年春,《抗战报》总编田树凡同志病卧于马山一老乡家,突遭敌人搜查,房东老大娘拼死认她为媳妇,未露半点破绽,终于使田脱离虎口。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