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离开工作岗位7年多了。7年多来,每当想起那从事史志工作的日日夜夜,就会情不自禁地遐想联翩。 1981年10月,我被组织抽调至刚刚成立的市委党史办公室,分工编修《常州市志》。说实在话,当时我对地方志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我一方面虚心向内行学习,另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专业书刊和相关文章。当我初步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准备向更高层次冲刺的时候,机遇向我敞开大门。1983年4月,我被选送复旦大学历史系方志学进修班,系统地学习《方志学概论》、《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国通史》、《文献目录学》、《中国档案史》等,使我的业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1984年,我回到单位后,担任业务指导,具体指导《戚墅堰区志》、《常州供销社志》等篇目的制定,参与指导《天宁区志》、《钟楼区志》等20多个志书篇目的制定。同时针对陆续出版的工厂志存在的问题,率先提出“概述”不是工厂志的浓缩或摘要,而是抉取工厂之大势大略,纵横贯穿,突出特点,反映规律,揭示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我把这个意见写成讲稿,在相关会议作了辅导,很多工厂志的主编采纳了这个意见。1985年10月,我在审阅《武进县志•人物篇》时,发现有的章是按体裁分类,有的章则是按时期分类,很不统一,便建议武进县志办公室统一按体裁,即按传、传略、表或录分类,他们接受我的意见,统一“人物”划分门类标准。1986年,我发现一些工厂志的章、节太散,比如属于“职工”门类的职工队伍、职工教育等均独立成章,与“生产”、“企业管理”等章明显不平衡。我通过反复研究,并借鉴外地经验,提出在工厂志中设“职工”章,统率职工队伍、职工教育、职工生活福利等。这样不仅减少工厂志中章的设置,而且能使整部志书和谐一致。这个建议被有关工厂志采纳后,取得较好的效果。 1991年,我承担《常州年鉴》中“对外经济”、“金融”、“军事”等类目的编辑任务,完成文字稿数十万字、彩页数十面、企业简介20余篇。 1994年,我负责编辑《龙城春秋》杂志,努力克服畏难情绪,认真学习业务,不断探索《龙城春秋》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的新路子,在保证办刊宗旨的前提下,围绕“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注重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曾先后发表《高举正义之剑——记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蒋峰》、《瞿秋白与张太雷》、《敢为人先创一流——记常州商厦总经理张中华》,以及“十佳青年”、“十佳民警”等。同时也十分重视刊物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尽量做到文字规范、编校严谨、栏目新颖、版面活泼、图文并茂。不少读者反映:《龙城春秋》集专题性与综合性于一体,融思想性、可读性、生动性于一炉,我们便于阅读。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新闻出版处曾在《常州新闻简报》第十期中说:《龙城春秋》是一份地方色彩浓厚的刊物,它是改革发展中城乡建设的“镜子”,是改革大潮中敢于搏击的弄潮儿的“英雄谱”,是了解历史名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几年来,我经手编辑的《龙城春秋》有26期200多万字。 1995年10月,《常州市志》出版发行。10多年来,我曾为数十个专业志、部门志作过业务辅导,并着重指导编纂《商业供销卷》、《粮油购销卷》、《对外经济卷》、《煤炭工业卷》、《化学工业卷》和《电力工业卷》,约30万字。1999年后,我曾参与《常州市钟楼区教育志》、《常州市郊区志》的编修,这两部志书都获得江苏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另外,我作为撰稿人,曾参与《中国地方志辞典》、《中国地方志综览》、《常州地方史料选编》、《常州文史资料》等书的编写。同时,利用工作之余,撰写地方志、年鉴学术论文等多篇,其中《一部有特色的县志篇目——评武进县志篇目》、《自学成才的典范——记画家周蕴华》曾荣获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省中国现代史学会研究成果优秀奖。 岁月悠悠,不少往事就像过眼云烟,唯独“史”、“志”难以忘怀,因为我曾经为之奋斗过! (李步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