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结合方志年鉴的本质属性、法规要求和存在不足,论述了方志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目前发展趋势和典型案例介绍,对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设计、内容提供和运行维护作了全面阐述;从明确划定资料征集对象和范围、依法建立健全资料征集制度、认真编好年鉴或资料长编汇编,提出了改进方志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对策建议。 主题词:方志年鉴地情网络建设 目前,我国经济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社会多元化的趋势,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方志事业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良好的机遇、现实的需要和高远的目标,要求方志部门进一步加强方志资料、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工作。志鉴资料工作包括收集、考证、整理、管理、利用等方面,贯穿于修志编鉴的全过程,是一件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细致工作。本文拟结合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方志资料工作的现状,对进一步加强志鉴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谈点看法。 一、加强志鉴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志书是科学的、严谨的资料性著述,资料是志书的生命,广泛搜集、汇编各级各类有价值的、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对做好方志编修工作至关重要。胡乔木曾经指出:“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肯定了方志的资料性和科学性。《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综合年鉴归入地方志范畴,赋予方志部门编纂出版地方综合年鉴的法定职责。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的资料性工具书和年度百科全书,年鉴的定义就包含了资料性这个本质属性。因此,资料工作是志鉴工作重要的基础环节。 首先,资料性是方志和年鉴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地情信息网络是方志部门修志编鉴工作的重要基础。资料性是志鉴质量标准的首要标准,是志书和年鉴生命的集中体现。增强资料性成为提高志鉴的著述性、学术价值的重要方法。方志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志鉴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自身职责。 其次,我国法律法规赋予了方志部门搜集志鉴资料,建立地情信息网的职责和权力。《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可以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征集有关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可以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摘抄、复制。”赋予了方志部门征集方志资料的法定权力。第十六条又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地方志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的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明确了方志部门建设资料库、地情信息网络的职责。 第三,目前志鉴资料工作存在着的不足,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资料性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认识。胡乔木指出:“旧的地方志作为一种资料书是很有价值的,但它的科学性很差,这不足为怪。新的地方志,应该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改善……地方志应当提供一种系统性的资料。”这段话指出了旧方志的主要症结,对新方志提供系统性的资料提出了明确要求。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的问题与原因,使一些地方的志鉴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主要表现有:一是机构改革导致组织机构的几年撤并变动一次,资料搜集有一定的困难。二是志办人员亲自搜集不够,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少,绝大多数资料为第二手资料。三是各系统、承编单位协作、纠谬和补遗工作不到位,多数志稿承担单位未编资料长编,造成修志资料残缺。四是重要资料缺项断线,许多志书缺少碑刻、楹联和地方文献要目等艺文志内容,重要历史事件漏记、误记或少记;人文社会资料、以事系人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资料和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资料以及反映地方劣势、失误的资料与事关民生的资料不足。四是图文随意性较大,缺少特点和地方特色,政治宣传色彩浓,编排呆板,质量不高。修志编鉴工作缺少资料,都将成为“无米之炊”;资料不准、蔓芜并存,也将影响志鉴成果的科学性和整体质量。这些问题和表现应能促使我们加深对志鉴资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方位、系统性地搜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各级、各类志鉴资料和资源,推进地情信息网络建设,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原则、总体设计、内容提供和运作维护 在“十一五”计划面临收官、“十二五”计划即将启航之时,许多地方加快了地情信息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志鉴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既可以为地方党政及其部门推进重要工作、活动提供咨询,又可以为搞好招商引资、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既可以通过深度开发,以方志资源和人物事迹为题材,编辑地方文献汇编、概览、指南、方志丛书,创作影视、动漫创意作品,为城乡居民生活提供服务,又可以为广大研究者、读者、网民提供信息查询;既可以为续修志书、编纂年鉴和重大文化出版工作提供信息资料,又可以为开展地情调查积累材料。 当前,有些地区的方志部门主动融入文化产业开发的时代潮流,努力发扬方志资源,加快建设地情信息网络(资料库),做大做强方志事业,并且取得积极的成效。如河南省提出了省市县三级史志办公室加快方志馆(室)建设的规划。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修志编鉴工作中,方志部门应该把志鉴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抓住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契机,将其纳入规划之中,抓实抓好,尽快建立志鉴资料库(或方志馆、室)和地情信息网络,更好地为修志编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基本原则。志鉴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应遵循系统化、配套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四化”原则。只有全面、广泛地征集地情信息资料,才能使资料系统充实、相互印证、配套成网,方可资志鉴编修工作采用,更好地发挥作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充分发挥地情信息资料等方志资源的作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本人认为,只有尽快建成地情信息网络,实现地情信息资料的网络化,才能达成这个目的;也只有使全部资料由纸质形式转变变为电子格式,保存于电脑、光盘中,且能传载上网,才能实现数字化。 (二)总体设计。在地情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之初,首先应该设计好网络总体框架,选择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本人认为,应该把方志部门工作网络提升发展为地情信息网络,改变其主要发布方志部门信息的现状,建成全方位发布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文人物、经济资讯、社会民生等信息资料的综合性网站、方志系统门户网。如福建等省市地方志工作机构将其地情信息网络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采取落实目标责任、合理设置栏目、推进“数字方志”建设、及时更新充实数据资料等措施,建成了一大批地情资料库、地情信息网。目前,福建省情况资料库——地方志之窗设置栏目30多个,发布文字3.55亿字、图片1.75万张,收录了首轮修志已出版的约300部三级志书的全文数据。仅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16日18时的443天,总访问量就突破1000万人次,日均点击数突破2万人次。这家非主流的省情信息网站内容的全面性、资料的丰富性及访客的大众化,令人叹为观止。 (三)内容提供。根据已建成投运的地情信息网络的成功经验和地情资料信息工作发展趋势,笔者建议,地情信息网络的内容提供尤其是在栏目设置上既要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更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地方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并且要从技术层面和技术路线方面分析可行性,按照地方经济文化特色设置栏目。信息发布的主体内容有三类。 一是地情信息。包括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建置、资源环境、风景旅游、科教卫生、体育运动、经济产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信息,绝大部分应该是经过整理加工的二次、三次文献资料,如地方常委、政府及其机关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的规划、重要计划和专题报告、总结、汇报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专门研究文章等,还应该选载参考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较大的一次文献资料。如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网络的《福建概览》《地情文献》《闽台缘》《热点关注》《福建之最》《八闽人物》《闽台姓氏》《旅游风光》等11个主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古往今来福建地情信息资料提供给网民。又如中国龙志——黑龙江省情信息网,设有《行政区划》《发展概况》《山脉河流》《平原草原》《动物植物》《矿产资源》《自然景点》《龙江人物》等11个栏目,充分凸显黑龙江作为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山水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大省的特色。 二是方志年鉴工作和事业信息及史志鉴研究资料。包括重大规划、计划,重要工作与活动的信息,重要的工作总结、报告和调研文章等等。比如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网站,设有《省志》《地市县志》《部门村镇志》《福建史志》《旧志》《综合年鉴》《修志简讯》《理论探讨》《业务辅导》9个志鉴类栏目,其中6个栏目有志鉴及其部类具体内容提供。又如中国龙志——黑龙江省情信息网设有《龙江志办》《方志论坛》《省志库》《市县志书库》和《省直志书》等志书类主、分栏目及《志书销售在线》窗口,均提供志书和年鉴的具体内容;志鉴工作类栏目设有《志办风采》《地市资讯》《方志信息》《修志工作》《专家之窗》《方志论坛》6个,点击开“专家之窗”栏目可以看到梁滨久、张守春、柳成栋、吕慧芬、范青松五位专家的博客,仅《方志论坛》栏目就设有《读志用志专栏》《专家答疑》《专家名录》《省志办专栏》《地市论坛》和《文学天地》等9个分栏目,类目齐全,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颇具眼球吸引力。 三是地方文化、人物及其研究资料。其一要设立栏目,集中刊载本地及邻近区域、大文化区的文化和人物研究专题文章、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其二要设立栏目,集中刊载推进方志年鉴工作的经验交流、业务探讨和理论研究文章等方面。如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网站设有文化类栏目《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名胜》9个之多。 当然,市地、县区级地情信息网络(资料库)不必像省级地情信息网设置一样多的栏目,面面俱到,更要地方特色,主要服务好当地网民群众,适当兼顾外地网民用户和研究专家的需求。 (四)运作维护。地情信息网络的建设可由方志部门拟定总体规划,报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后实现,由方志馆(室)或资料处室具体负责实施,在实施和建立之初,就应该在行政区域内制定、实施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实行地情资料信息的征集、考证、审核、上载和维护“分工负责、逐级考核”办法,一种方法是资料处室“一门对外”发布,由方志部门领导审核后再上网,并由资料处室负责网站运行维护和资料信息的充实更新工作;第二种办法是由方志部门各相关职能处室对外发布,负责相应栏目资料信息的及时充实更新,分管领导负责内容的政治性、保密性和质量把关审核。尤其要注意资料的保密性,所有上网资料都必须经过保密审核。可以建立内网和外网、内外网相互隔离,内网作为方志部门工作网站,用于内部工作情况交流、资料发布和一般文件传递等,设立网关,需登录者凭注册用户和密码登录。不能直接在网上传递需要保密的电子文档,要实行物理隔离,用移动介质拷贝。外网根据《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免费向公众开放。 三、改进方志资料与地情信息网络资料征集工作的对策建议 要搜集、充实志鉴编辑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必需的各类资料,就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志鉴资料和地情信息网络资料的征集工作。 首先,明确划定资料征集对象和范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地方各级单位编纂出版的综合、行业和企业性质的年鉴、年刊,是地情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鉴既是续修志书的重要资料和信息来源,其自身的编纂又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二是地方文献,包括各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编辑出版的反映政治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源流、风俗民情的各类出版物(书刊、影音制品)和个人著述,都是志鉴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科学性、著述性、参考性较强的内容是地情信息网络的重要内容,可以向相关部门免费征集或购买。三是地方及其主要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规划与重大计划、工作、工程(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和调研成果、工作专题研究文章等图文、影音文献资料。四是史志、文史、统计、档案、高校和社科团体等单位形成的理论和业务研究文章及相关材料、人物生平事迹和传记等资料。 其次,依法建立健全方志资料征集制度。各地可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由政府或其办公厅(室)发文,依法建立年报制度等方志资料征集制度,资料年报工作也可与年鉴组稿工作同步进行。把修志期间的资料集中征集改变为常年征集,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和长期化,改变随机性、临时性和凭关系征集资料的状况。如安徽省天长市等地就已经建立了方志资料年报制度,由下一级行政区、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把工作与事业规划、重大计划、总结、汇报、调研等重要文献汇编成系统资料,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方志部门报送。同时,要做到“三个改变”:一是改变“一步修志法”为“两步修志法”,充分发动条件成熟的行业、单位先行编修行业志、部门志和单位志(如企业志)。二是改变坐等式征集为上门式征集,就是地方志部门的资料征集人员主动上门,向有关地区、单位定向征集资料。三是变独家运作式征集为多方联动式征集,变单一征集资料为多渠道征集资料。 第三,认真编好年鉴或资料长编、汇编。要积极组织力量,按照地方综合年鉴与续修方志所需资料和内容总体接轨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地设置年鉴栏目框架结构,广泛搜集资料、撰写高质量的年鉴稿件,努力提高年鉴编纂质量。进一步挖掘潜力,按照制度化、日常化的要求,广泛收集各种各类文字、图片资料,与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开展地方史实的社会调查、资料考证,认真搞好资料纠谬补遗工作,依法订正统计数字,及时组织编写资料长编、汇编,为推进地方志书、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杜仁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