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书人文部类编修的思考 [《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2期] 臧秀娟 第二轮修志工作正在各地逐步展开,确定科学的志书编纂方案和纲目是编纂者首先必须重视的工作,也是续志工作起步的基础。纵观第一轮修志过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为了改变旧志重人文轻经济的现象,各地在设计志书框架结构时普遍存在增加经济、政治部类志的比重,使得志书整体内容显得单薄、不够细化和缺乏深度。当前在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之时,如何合理地安排经济、政治、人文部类的比重;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对待人文部类的编修;如何在继承第一轮修志工作经验的同时,在具体编纂中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来探索新的做法,真正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已是重中之重的工作。笔者不揣浅见,试就第二轮修志中市志人文部类编修的重要性、内容范围、笔法等略作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框架设计时,科学安排人文部类的分量 一部好的志书,结构科学、领属合理、层次清晰、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反映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的框架结构是必不可少的。从第一轮修志看,尽管修志人员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仓促上阵,缺少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再加上建国以后许多事件是全国统一布置,例如镇反、土改、合作化、“三反五反”、公社化、整风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等,各地共性的东西比较多,但各地仍认真对待志书的篇目设置,产生一些精品良志。像《常州市志》(1997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武进县志》(曾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志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设计篇目,较好地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地的基本情况,并相应突出了当地发展经济、率先进行城市(县)改革的特色。像《常州市志》设有《综合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综述》综合性分志卷,工业部类按行业分卷,另设《区乡工业和其他工业》卷,反映了常州建国30多年来的实际情况。《武进县志》在《凡例》中记有:“本志以较大篇幅叙述属经济范畴的内容,力求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和新时期内的改革精神,体现时代特点。”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观念的制约,第一轮修志中出版的志书普遍存在重经济轻人文的现象。就苏南地区来说,《常州市志》510万字中经济部类占总量的43.5%,人文部类占总量的17.7%;《无锡市志》500万字中经济部类占42.4%,人文部类占总量的25.0%;《苏州市志》483万字中经济部类占37.5%,人文部类占总量的23.4%。单薄的人文方面的内容与与庞大的经济部类,从整体上影响了志书的质量和学术品位。 第二轮修志的时限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在这个时段各地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展开,社会发展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续编地方志必须是地方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的总体反映,“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编纂者要树立总体史的观念和民本位的意识,必须相应增加人文方面的内容。因此在为第二轮修志展开之时,在充分研究一地的定位、优势、市情的基础上,在篇目设计时必须将人文部类内容放在经济、政治部类同等重要的层次上考虑,增加以人文内容为主要记述对象部类的篇幅,诸如文化、教育、艺文、科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体育卫生、民族、风俗、人民生活等,以及一地的社会思潮、人们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变化情况。 二、全面考虑地域文化的元素 城市人文内涵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区域文化体系,它具有体系形成期长、体系内部构成复杂、文化内涵深厚、文化品位高等诸多特点。就苏南地区来说,作为吴文化的源生地,2500多年来已形成自己“崇文重教”的独特的文化风格,从园林、书画、曲艺、民间艺术、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外地工作的苏南人士身上,都烙印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像常州,“善汲纳、争一流、重信诺”的人文精神和崇尚创造、重文兴教、兼容并蓄的、经世致用的区域文化特征,体现在市民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论是教书育人和文化活动,还是民营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无不渗透着常州源远流长的文化痕迹。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重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我们还原历史上本质性的东西。 第二轮修志不仅记述历史,也记述现实,它应该而且必须客观地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记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拿常州来说,毋庸置疑,地域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像兼收并蓄外地、外质文化的宽容开放态度,善于集长补短的变革创新精神等成就了常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像“村村冒烟”的乡镇企业,长盛不衰的乱针绣、竹刻等手工艺品。同时,地域文化中像浅尝辄止、功利性强、享乐主义、精明算计等消极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此在第二轮修志工作搜集资料时,必须全面考虑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的作用。此外,除了人物、人口姓氏、人民生活、劳动就业、艺文、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像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乡村社会、户籍制度、宗教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以及族群与区域文化等等方面的情况,也应该引起重视。譬如常州地区民间盛行修家谱,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常州地区有着较强的宗族观念的现象。但第一轮修志中《常州市志》中并没有对宗谱、宗祠进行记述。 其次,笔者认为第一轮修志时那种主要依靠历史文献的历史学方法需要改变,应当更多地使用社会学的资料方法,主要是对现实作现场观察记录和社会调查,变被动积累资料为主动积累资料。近几年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力量分设课题组,分别对《源远流长颇具特色的常州历史文化》、《常州制造业的发展轨迹》等课题作系统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有一定份量的调查报告,这也是积累资料的一种有益尝试。 三、准确体现地方人文的内涵和实质 在第一轮修志中,由于严格遵守“横分门类”的原则,采用篇章节目的单纯式记述笔法,以及强调“史志不同”观点,割裂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像《常州市志》第六卷城市建设第六章园林绿化,将宅第园林、公园、绿化、花木盆景等发展过程一一作了平面介绍,看不出地方文化因素对园林的影响。其实,常州园林是建立在常州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越的经济条件之上的,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又第四十九卷方言第三章谚语、歇后语,只收录一般的歌谣、谚语等,且记述停留于表面,未能挖掘描绘出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和发展演变情况。其他像综合经济、党派社团卷也存在上述类似的情况。 笔者以为,所谓人文,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各个领域。如果将城市经济比作城市的血肉和骨架的话,城市人文则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和精神。城市人文已渗透进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它延续的传统又反作用于这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并作出贡献,因而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资源国际的利用化、城市建设的个性化、人文素质的高档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化等方面,体现出它们各自城市人文的带动作用。 志书具体编纂时,记述手法上可采用篇章式和条目体相结合的方法,如设立政治、经济、人文、人物若干板块,按行业的属性整合为二级栏目,如人文下分教育、科学、民俗等栏目,下再分设类目后以条目为编写单位,一事一条,并引用史的笔法,以凸显志的著述性。 谋篇布局上首先把握好像民族、风俗、教育、艺文、社会科学、人民生活等最为直接反映一个地方人文的篇章。此处可借鉴第一轮修志中的成功经验,对地方人文比较重要的内容采取单独设篇(章)记述,像《天水市志》把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单独列编,和文化艺术编并列,突出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实际情况。像常州传统工艺之一的留青竹刻,享有“海内留青第一家”的盛誉。在建国初期留青技法的基础上,目前在手法和构图上已发展成陷地刻与留青结合及竹根立体雕等多种表现手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收藏珍品。这里面有收藏、海外文化、创作者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如果第二轮修志中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单独设章记述,可以极大地丰富志书的内容。 其次,在政治、经济部类可采取穿插的手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充分体现一地的地方文化特点和人文精神的主流。像城市基础建设篇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从城市的规划、民居的拆迁、历史遗迹的保护等,蕴含着政府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和民众与政府决策者观念的差异,都体现出一种人文的东西。记述时如果能将第一轮修志中那种平面式的介绍变为立体式的体现,势将提升志书的文化品位,以及更好地发挥志书“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 总之,只要志书编纂者善于以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治学态度投身于第二轮修志活动中去,努力建构地方特色的地方风格的修志理念,以人为本,定能使人文部类的编修获得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