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常州方志 >> 方志研究 >> 内容
论方言志的创新
发布日期:2009-07-28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论方言志的创新

〔获得2004年常州市地方志(年鉴)学术研讨会论文三等奖〕

王援

    方言是活的现存的历史,作为活的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把它保存下来大有益处。但是,因为现在全球化的经济文化交流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地区间频繁的交流以及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方言在变化,老方言会在人们的口头消失,所以必须抢救老方言,记好新方言。

    方言保留越多越细,对它的研究会越深入,也越有利于社会其他各方面的研究。“志”就是比较详尽、全面的记述。方言入志也就应当尽量把它记述得完整、详细。这一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到方志工作者的身上。修订地方志的方言部分可以《上海方言志》(上海市区方言志)是建国以来综合研究上海方言的专著,1988年出版, 1997年1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对上海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较全面和深入的描写,是迄今为止研究上海话内容最详瞻的一部著作。全书582页,88万5千字,分为八章)、《南京简志》、《苏州市志》、《南通市志》中的方言部分做参考。《上海方言志》这本书体例比较完备,研究、记述也比较深入细致。《南京市志》的方言部分比较简洁、精炼,除语音部分外,还有语法、词汇和俗语,所记内容都有南京的地方特色,很有南京味儿。在续修地方志的方言部分时,可以综合两者的长处,进行创新,修出水平,修出特色,日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思想观念创新。方言不是历史上暂时的语言现象,它与人类的地区差别相伴而生。中国的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还要重视发展方言。必须破除“方言粗俗”的观念,反对歧视、限制方言的做法。还要破除语言文字由上层统治阶级专有、必须反映上层阶级“雅趣”、把民间语言排斥在“正史”之外的旧观念,必须把方言语汇作为记述的重点,让方言中大量生动鲜活的俗语、俚语登上规范语言的大雅之堂。

    二是表现形式创新。现代志书已经普遍有了光盘版,其中也有一些音像方面的内容。方言的特点决定了它最适合于用音像媒介来表达,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效果。现代科技也为这种表达提供了可行的手段,而且在很多地方,经济上也不存在障碍。方言的音像复制品要比用音标给方言注音更少信息损耗,更加真实可靠。因此,只要有条件,就要用音像技术记录方言资料,用音像媒介表达经过加工规范的方言。

    三是文字词汇创新。汉语言文字以北方方言为中心,其他方言的大量词汇被排斥在规范文字的范围之外,使这一套文字不能完整地与其他六套方言的口语相对应。因此,应当按照现有的汉语言规范创造方言文字。对于大量的还没有相应文字表达的方言口语,应当创造新的相应的字和词,让这些口语能够用规范的文字来表达,以便方言的书面交流。

    四是修撰队伍创新。开门修志,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音像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学家的积极性。

    最后,推动汉语言创新。如果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统一化的过程能够吸收各方言的变化发展的话,方言的创新也就是汉语言的创新。这样,汉语的字典和词典都会因为大量新的方言字和词汇的加入而更加丰富充实,汉语言也就做到了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组建队伍

    方言研究记述专业性很强,当地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大多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素养。过去,地方志的方言部分一般都请大学里的语言学家调查修撰。越是高质量的志书,专家的参与度越是高。上海方言志作为“六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重点项目,有两位教授任主编,其余编者也都是方言学研究方向的硕士。两位主编从50年代即开始从事汉语方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参加汉语方言普查,亲自调查上海方言和苏北方言,其余四位硕士对研究上海和吴方言均有浓厚兴趣,并以上海郊县方言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因此,该书的撰写有较好的学术基础,从而达到了当时同类课题研究的最高水平。

    常州市志的上一部志书的方言部分就是由南京大学语言学家参与,并且以他们为主修撰完成的。但是,专家虽然有很强的方言研究能力,对常州当地方言的熟悉程度仍然不够。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了解方言的人缺乏研究能力,而承担修撰任务的专家因为对方言了解不多,再加上投入的精力不多,深入调查分析不够,因而对方言的记述免不了会有一些疏漏。

    另外,一个没有受到广泛注意而又不可或缺的方言志工作人员是音像制作人员。用文字著书立说需要作者和编辑;用音像制片存史就需要音像采访、编辑和制作的专业人员。所以,应当以专家为主组成语言学专家、音像编辑制作人员和地方志工作人员三合一的工作班子,让语言学家深度参与,让音像技术人员广泛参与。保证做到这一点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有更多的经费。有了充足的经费就能聘请高水平的语言学专家,就能保证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分析,做好方言修撰工作。

    从长远的观点看,方志工作队伍应该在增强自己的业务素质、扩展业务技能上多做文章,以提高工作水平。方志工作人员中应该既有文字编辑,又有音像编辑,又有某方面的专家(包括语言学)。同时,方志部门也要逐步与社会的各有关科技单位建立和保持广泛经常的交流合作关系。

    2.调查,录音

    为保证语料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准确性,以利分析整理,要事先设计调查方案和谈话提纲,然后带上录音机,进行调查录音。一是要特别重视田野调查。为了能较全面地反映当地方言的面貌,要到各区物色发言合作人;还可以到商店、市场等对话交流比较多的地方去录音,让人们在各种情境下的口语都能进入调查的范围。二是要尽可能多地采集样本。可调查青年、中年和老年人,还要包括市区的和郊区的人;也可调查家庭、学校、企业单位,用口头问答的或书面回答的方式调查所要调查的问题。谈话人数要多,虽然不一定象上海方言志那样调查500人以上,也要尽量多一些。三是收集语料的内容要尽可能丰富。俚语俗语口头语,雅的俗的粗的鄙的都要收进。上海方言志第六章“分类词表”共收录8000余条上海市通行的方言色彩比较浓厚的词、短语和熟语,这样就比较丰富了。

    3.筛选、分类

    根据录音材料对方言分析整理。可以不经筛选,把收集的全部词汇、语料录入志书,全部进行注释。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体量太大,相当于写一部方言志再加上一部汉语词典,同时也缺乏鲜明的方言特色,不可取,因而没有方言志书不对收录的方言语汇、语料进行筛选的。但是,一些地方志方言部分的毛病不在于没有进行筛选,而是筛选得不精、不细,把非本地方言所特有词汇、语料都收录书中,而对方言本身的词语又发掘不够,这样表现出来的缺点是:一方面有疏漏,没能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语料收进来;另一方面是太宽泛,普通话的语汇、语料也混了进来。这样,既浪费了篇幅,又缺乏地方特色,从而影响了方言志书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因此,记述方言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筛选。筛选有两个方面,一是语音筛选,二是词汇和语料筛选。筛选的原则是地方特色,标准是本方言区独有的语言现象,或者至少是与普通话不同的语言现象。语音筛选就是剔除夹杂在原始调查材料中的其他方言(或普通话)口音。词汇、语料筛选就是把混入本地语言中的其他方言的词汇、语料区分出去。

    普通话的一般词汇大量经常地在方言区居民中口头使用,不过用的是当地的口音。这样的词汇以不收入方言词汇为好。如常州人说的“吃饭”、“旅行”、“电视”、“网络”、“小鬼”等等,它就是普通话的词汇,不是常州方言特有的词汇,只不过是用方言口音说这个词而已。

    也有大量的普通话谚语、歇后语在方言区同样流传,如“一口吃不成胖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盐卤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对于它们,也以不收入方言语汇中为好。

    成语的选择也要注意地方特色。如在吴语区,选“驴头不对马嘴”,不如选“牛吃蟹”好,后者就体现了吴语区的水乡特点。关于怎样选择表现地方特色的语言选料,可参考《肖山县志》做得比较好。

    区分本地方言和普通话一般不难,较为困难的是区分本地与邻近地区的方言。如吴方言沪苏片的“小把戏”原为属于下江官话的苏北方言,能不能把它看做是沪苏方言?常州有人讲“拉鬼”làgui(奇怪)、上“假妈拉鬼”(装模作样)、“唉呆”heidei(迟钝),它们肯定是下江官话,但是到底是不是常州方言,就要斟酌。如果收入常州方言,就要说明,它们是与邻近的下江官话区共有的方言。

    温州市志收集的词语用“温州话特殊词语”定性划界为专门的一章,简明扼要,有特色(但是没有熟语即成语、谚语、歇后语、)。

    接下来,可参照《上海方言志》的分类办法(《上海方言志》把名词部分按意义分为天文气象、地理方位、节令时间等19类,其后为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及各类虚词等共26类)对这些词汇进行分类。同时也对方言语料分类,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谜语、歌谣(儿歌、民歌、叫卖调子)、绕口令、故事、会话、戏曲选段、广播节目等。(苏州市志后有词汇,再后有熟语,熟语下分“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南通市志的熟语下分“谚语、歇后语、隐语”)

    4.注音

    采用国际音标标音。除了对单个的方言字标音外,也要对一些方言语料注音。根据采集口语时录制的磁带记音,整理分析,采取有代表性的口语语音,并对口语中的音变、停顿、插入和反复现象等都如实记录。

    首先,对口音要做细分。具体揭示方言区内部的微小差别可为语言演变理论提供新的内容和例证。方言区内部也会有口音和语汇方面的细微差别:一是老派和新派,旧的过去的口音和新的现在的口音。苏州老年人说“艺”字为“尼”,年轻人说为“亿”;吴语区的苏锡常城里的年轻人已经不能象老年人那样区分尖团音,把“借”(zia)说成是“驾”(jia)。80年代,上海方言志把上海话分为老、中、新三派。城派和乡派,城里人口音和郊区人的口音。常州市城里人说话主要用升调,城外人主要用降调,如“好”字,城里人说háo,城外人说hào。苏州城里人说“我”字为“吾”,郊区人说“糯”。民派和官派,下层群众的口音和上层人士的口音,上层人士的口音比较接近普通话,所谓有点官腔。1928年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除了把上海话分为“新派、老派”外,还把常州话分为“街谈、绅谈”。

    第二,选取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口音注音。可参考上海方言志的做法,进行语音方面的详细描写,包括声韵调系统、配合关系、连读变调和同音字表等。连续变调包括一般(广用式)和专用(窄用式)的两字组、三字组和多字组的各种变调调式和事例。上海方言志以中派音系为主注音,但是也用专门的章节对老派和新派上海话的声韵调系统也作了描写和讨论。词汇部分则以收录中派词语为主,兼收了老派和新派使用的一部分词汇。语法部分反映的主要是中派的语法情况,但也兼收了旧时老派的一些用法,以供比较。标音举例中所收语料,因发音合作人所说上海话并非都是中派,为保留语言事实,也酌收少量今已少用或不用的词语和语法成分,对有异于中派的系本音本调的发音,必要时还加括号标明本音本调。

    第三,确定和指明所采用的语音覆盖的范围。如南阳市志就指明了地域“所志重点是老城区解放路一带的方言,兼及七里园靳岗两个郊乡”。注音时要说明这种读法所包括的地域范围,要注明所采用地方的口音与当地其他地区是不一样的。对于郊区与城区的语音差别最好要记录下来。方言区内部口音差别较大的,可在注音时说明这些差别,并在地图上划成片,用标示出来。温州市志对当地各种方言(瓯语、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和金乡话、大荆话和罗阳话)有简短的介绍,并有互相间的语音对照表,还有地图示意。

    第四,记述方言区内部的方言岛现象。如果当地存在着方言岛现象,应当用一小节专门记述。南宋时几十万北方官兵聚居城区,杭州话便成为吴语区中的一个“官话岛”;苏州吴江的县城周围,我所知就有三个方言岛:河南方言岛(菀坪镇)、苏北方言岛、无锡方言岛(松陵与同里之间的庞山湖)。这些方言岛的发生发展是当地方言历史的重要方面和特征。(常州有没有方言岛。戚墅堰是不是一个方言岛。外来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第五,特别要注意一字多读的情况。南方方言中部分汉字有一字两读现象,主要是所谓的文白两读。具体地说,文读就是用南方语音模仿北方话的读法,白读则完全是用地方语音的读法,所以,文读的读音大体与北方话相近,而白读的读音和北方话就完全不同。南方六大方言中文白两读现象的程度各不相同,大致说来,吴语、粤语受北方话的影响较大,而闽语受北方话的影响最小。吴语中有文白两读的字大约有300多个,所以是一种很普通的语言现象。

    如在苏州南门外,吴县市汽车站门口,几个中巴车主在招揽乘客。他们中有的叫唤着:“鱼缸,鱼缸……”有的叫唤着:“武更,武更……”有的叫唤着:“武疆,武疆……”他们叫唤的是同一个地名——吴江。叫“鱼缸”的是吴江同里至芦墟一带的人,叫“五更”的是吴江市区一带的人,叫“武疆”的是浙江嘉兴一带的人。把吴江读成“鱼缸”、“武更”,是吴方言的白读,读成“武疆”,是吴方言的文读。有些是同一词语,白读或文读却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注音时也要特别注意。如“生活”,作“活计”用时“生”读如商,为白读;作“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用时“生”读如森,为文读。

    第六,方言音与普通话语音及中古语音的比较。可以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列成多张对应关系表,条分缕析地比较方言音和北京音、中古音。每张表格的内容包括方言音、北京音或中古音、条件和例字。例外字则列在表格的后面。在分组列表讨论每一类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对应关系后,又列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对应关系总表加以综合说明。不过,这种比较属于研究性质,除了专门的方言志,一般的地方志方言部分可以不必做此工作。

    5.配字、配词

    利用现有的汉语言文字对所收集到的语汇配上对应的文字。方言中有很多语汇,虽然它们与普通话的读音不同,会有现成的汉语言文字与之直接对应,如吴方言中的“经济”、“文化”、“读书”、“开车”等等。

    但是,事实是,方言的口头语言和汉语言规范文字缺乏一一对应的关系。有的文字没有相应的方言口语与之对应,而很多方言土语又有音无字,没有相应的文字来表达。所以,在记述方言时,必须借用汉语言文字,借来的字只是字的读音与方言相近,其意义已经与被借用之前完全不同了。如吴方言的“白相”是玩耍的意思,与白、相两词的原义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与这种情况相同的还有如发欠(发脾气)、收骨头(严格管理,上规矩)、“拆烂污”(拉肚子、做事马虎偷懒)等等。

    有的方言借不到相应现成的汉语言文字,因而必须创造方言专用的字。如呒啥(没什么),“呒”字就是后来创造的。同样的情况还有发噱、噱头、雪糕(冰淇淋)、哩(语气助词)浜(小河)等。它们已经被创造了出来,属于具有正式文字的方言,被纳入了普通话体系,但是来源是吴方言,主要在吴方言地区使用。此外,如常州方言中bie(走复,追)、ca(斥皮,裂缝)字[见《常州市志》],虽然已经创造了出来,可能还没有成为规范的普通话文字。

    在吴方言中有大量的土语(主要是俚语、俗语)一方面没有现成的文字可以借用,另一方面还没有创造新的专用文字,这就要求创造新的方言文字,如常州地区的zi(厚脸皮)[用“治”这个字是否可以]、hai(肿)[用“嗨”这个字是否可以]、pang (洒)[用“乓”字是否可以]、heiwei(炫耀权势和本事)[用“嗨为”这两个字是否可以],这几个字怎么写,可以研究创造。

    有的志书已经选用了一些汉字表达方言中的土语,但是在进一步修订、规范它们的时候,还可以研究,选用或者创造更加合理的汉字来表达它们。如吴语的“走”念bou,《常州市志》用的汉字是“波”字,我认为“波”的意思就是“走”,还不如就用“走”字为好,更加直截了当。在字典中的“走”字旁加注,吴方言文读为zei,白读为bou 。称东西斤两不足为lei,《常州市志》标为“留”,其实它是指秤杆向下,秤砣往下漏(吴方言“掉”的说法),所以,以用“漏”字更好。

    在自造“方言字”方面,粤语地区走在了其他方言区前面。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临近香港,而香港在文字使用方面不怎么接受大陆文字规范的限制。与其他方言一样,广东人的粤语有大量口头语言没有现成的汉语言文字可表达,书面交流产生困难,过去经济文化交流不发达,民间书面交流的情况较少,用口语交流基本能够应付社会的各种交往,后来底层民众有了文化,掌握了文字,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使他们走出当地,与外界进行更多的文字交流。他们原有的汉语言文字已经无法满足、适应他们介绍当地风土人情、表达思想情感的需要,必须造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这种方言字一直被视为不规范汉字(俗字),只在粤港澳等小范围内使用,不能通行全国。尽管如此,这些自造的字给广东人带来了方便,使他们可以自由准确地互相交流乡土感情,表达意愿。

    6.注释

    两种语言是在很多情况下不完全对应的,有的方言有多方面的意思,另一种语言(如普通话)可能不包括这些意思,因此互相间的翻译也就经常做不到既简单又准确。要把方言的意思尽量准确地翻译出来,就必须用更多的自己通用的语言去表述被翻译的语言。所以对方言的翻译,不能太过简单,要多用语词,甚至要举例。

    注解要尽量准确,不要想当然,不要用现代人或者城里人的思维习惯和逻辑去解释乡下人的古老语言。例如,“扎台型”一词,常州市志注为“炫耀”,还有的志书注为“要面子”,其实更准确的是“挣面子”。

    一义多字的或一字多义的要注全。一义多字的情况。如普通话的“玩”,在常州城里说“白相”,在城外有“相”、“西”、“调”几种说法,玩玩就说“相相”、“西西”、“调调”。普通话的“肮脏”在常州有“腊塌”、“捺答”两种说法。

    一字多义的情况。一个字只有一种读音,却会有多种意思。如吴方言的“开销”,除了一般的“钱财花费”的意思外,还有一个“反驳、顶回去”的意思。常州话的“老”字,在以下不同的词汇中有不同的意思:老人(同普通话),小老(小孩),好老(好的),嗲老(什么东西),嗨老(多得很)、既老(这样子)、个老(那样子)。寿[头](小气、好笑、性急[的人])。        

    在一字或一词没有相应的汉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况下,要多费笔墨,把它们包含的微妙之处表达出来。如“吃瘪”,《常州市志》注为(服输),其实在实际情况中,一个人吃瘪后是往往不服输的,“吃瘪”一词的真实含义是“败于对手,无法反抗”。再如“十格卵盘”一词 ,一般注为“罗里罗嗦”,但是再仔细体会,就会发现“罗里罗嗦”经常是指讲话者表达水平较差,不能做到言简意赅,而“十格卵盘”则是表现的说话者不仅说话罗嗦,心里还有意见,主观上在通过罗嗦提意见。所以,“十格卵盘”可以解释为“因心中不满而罗里罗嗦”。

    方言的一些词汇可以用普通话的文字来表述,但是它的意思常常会与普通话所文字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譬如“姑娘”在长沙是指“姑妈”,而在福州则是指“小老婆”,“老虫”在长沙是指“老虎”,而到了上海则变成了“老鼠”的叫法,厦门话里说“麦穗”是指玉米,“娘仔”是指蚕,福州话“合适”意为“合算”,“各样”意为“特别”;常州无锡一带管“水”念做“xu”,而在南通“xu”则是“尿”的读音;江苏北部把“太阳”叫“太影”,“天晴了”说“天好了”,“我请你”说“我厚你”…… 所有这些都必须解释清楚,有时,除了用普通话释义,还要配例句做进一步的说明。

    7.语法

    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有区别。有些方面很有特色。南阳志、南京市志有专门的语法结构章节,记述的语法现象有倒装、重叠等等。地方志要把具有当地特色的语法结构记述下来。

    例如吴方言把“说的过他”说成“讲伊得过”,这是倒装;把“不知道”说成“弗(勿)晓得”,这是保留了古汉语中的否定词。最有意思的是加强语气喜欢用“不要太……”。外地人往往不明白吴语区人说“不要太漂亮”究竟是指漂亮还是不漂亮,“不要太厉害哦”到底是厉害还是不厉害。新疆乌鲁木齐人说话喜欢把“一个”放在句末做语气词的,问“你是谁一个?”(你是谁?),答“我一个。”(我)等等。

    吴语的形容词中有跟日语し在发音和用法上近似的接尾词。如:红稀稀、神经希希、贼蹋希希、妖怪希希、戆大稀稀、瘦希希、寿希希、痛希希、辣希希等。用“稀”也罢,“希”也罢,都是同一词的表音字。与此近音的还有“丝”、“血”、“兴”等,例如,寒丝丝、吓丝丝、木兴兴、木血血、呆兴兴等。

    上海方言志有第七章“语法”,对上海口语的词法和句法作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以前的语法研究大致限于对个别语法现象的描写,指出与普通话语法的相异之处,该书则从整个汉语语法体系出发,全面描写和分析上海方言语法,从而初步建立起上海话语法的框架。第二,以前的方言语法的例句材料很多是作者自拟的,或摘自方言文学作品。该书据以描写语法的材料则采自普通市民未经筹划的自然语言。收集自然语料的方法除随叫随记外,主要用隐蔽起来不被说话人发觉的录音机收录30多个小时的自然口语。这样收集的自然语料更加生动和实事求是,有利于发现深层的和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更符合描写语言学的原则。这样收集方言语法材料和研究方言语法的方法具有开拓意义。

    8.制作光盘

    现在的年鉴大多附带光盘,但是主要是文字和图像,内容很少用录音表达。根据现代的技术手段,用符号注音的同时,更要用录音光盘记述方言的语音,这样会更直接生动,否则用现代媒体的表现手段来看就是很不完全的。

    应由音像制作的专业人员对录音素材加工整理,用普通话解释,其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可以类似于一种方言教材。通过进一步的剪辑后,刻制光盘。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