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智慧方志馆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常州年鉴 >> 年鉴工作 >> 内容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
发布日期:2009-07-28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与时俱进若干问题的探讨

〔第十届全国地县级年鉴研讨会论文〕

〔发表于《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五期〕

金明德

    自1913年至1978年,我国出版的浩瀚书海中,年鉴寥若晨星;自1979年第一部《中国百科年鉴》出版以来,短短20多年,我国的年鉴事业神速发展到1300余种版本的空前规模,其中尤以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下称年鉴)为中坚。年鉴的蓬勃发展,不仅成为我国出版业的一支劲旅,也为推动新时代的编史修志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深厚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年鉴及其所属的编史修志事业,是时代兴衰的一个标志。

    尽管年鉴编纂出版同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正比,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也不遗余力编纂出版地方年鉴,这是由年鉴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因此,近年来年鉴在地区间的数量分布上、在内容与形式上、在编纂出版的普遍质量上,大体是相对平衡的。惟其平衡,便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观点,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中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都应贯彻这个思想,体现这个品格。年鉴事业当然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国内出版的数百种年鉴的研究,针对其存在的共性问题,概括年鉴的性质、功能和特点,试图对新世纪地方综合年鉴的办刊宗旨、方针、职能和目标,以及编纂机制及其所包含的相关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者,共讨其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

    一、关于年鉴与时俱进的重要含义的探讨

    “与时俱进”,顾名思义,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进步。首先,与时俱进是个实事求是的动态时空概念。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大到人类生存空间、事业空间、思维空间,小到人们的生活空间、工作空间、活动空间,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呈现无止境发展的运动状态。这就是与时俱进的普遍意义。其次,与时俱进的实践意义即创新。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是运动着前进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那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毛泽东语)。因此,与时俱进落实到我们的每一项事业上,都体现创新的要求。仅从中国近代史看:推翻满清皇帝,建立民国,是创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共和国,是创新;由革命转向建设,是创新;改革开放,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更是创新。20多年来,编史修志、出版年鉴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寡至众、从粗到精,也是创新。创新,贯穿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项实践活动,使我们的事业与时俱进,蒸蒸日上。再次,与时俱进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年鉴年鉴,年年有鉴,年者,时也;鉴者,镜也。镜之作用人皆尽知,某种意义上说,无镜则无进。倘此鉴不如往鉴,何以“照”出新问题、反映新面貌、体现新发展、实现新进步?所以,不在于年年有鉴,而在于年年有新鉴。一个新字,包含多少内容:要突出重大决策、描述重大改革、记载重大事件、反映重大变化、展现重大成果、揭示重大经训……谈何容易!但其实为年鉴事业发展的动力,或曰生命线。年鉴工作者乃至史志工作者任重道远,非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观念不能持续发展之。

    二、地方综合年鉴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分析探讨

    时至今日,年鉴在量的规模形式上已实现与时俱进,此前文已有所述。但在本质上实现之,尚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需要分析,需要解决。纵观当今国内出版的大量年鉴,存在的共性问题,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问题:内容结构老套,缺乏时代新意。大部分年鉴的内容框架多年一贯制,有的甚至十几年不变,具体表现在:1、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内容少。如当代经济中的股票、证券、期货、彩票和网络经济、旅游经济、假日经济、会展经济等新经济增长点以及WTO等;2、体现新时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内容少。如信息产业、支柱产业、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生物工程、人力资源工程和各类高科技产业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等;3、体现新时代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的内容少。如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再就业问题,国企、住房、医疗、保险、人事、教育等各项改革问题等。上述内容即使有,也很少以独立类目的地位来作重点反映。

    原因分析:年鉴编纂人员受工作性质和活动范围限制,普遍缺乏经济与社会管理专业知识以及对宏观、中观、微观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考察的机会与动力,造成视野相对狭窄和定势思维,缺乏开拓意识和创新热情。

    第二类问题:“官书”色彩浓厚,民用价值不足。主要表现在:1、领导形象绸,官方活动多。大多数年鉴用绝大部分篇幅介绍领导活动、党政机构和党政机关工作与活动,使年鉴成了“机关的记事本”。2、歌功颂德多,报喜不报忧。只有少数年鉴用少量笔墨报道一些重大腐败案件或商业亏损现象,大多数年鉴很少反映现实的“另一面”,即使涉及,也是用反事正写的手法,作为某机关某部门的工作政绩来写,使年鉴成了“领导的功劳簿”。3、百姓形象无,民用内容少。几乎没有看到有一部年鉴刊登“平头百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形象与内容。有些年鉴虽然在“附录”里刊登一些水、电、气、医疗、交通等方面信息,也局限于传统信息,且范围狭窄,距离现代居民生活全方位服务要求甚远。4、发行层次高,阅读范围小。国内年鉴与国外年鉴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家办刊,公费订阅”。以地市级年鉴为例,其发行范围主要在县处级和少数大中型企业,最低也只到街道、乡镇政府机关。但由于讲究级别,乡镇、街道等基层情况未作系统反映,造成基层抵制发行。因此年鉴印数一般都在两三千册,即使是机关干部也大多数很少看到年鉴。这样的发行阅读范围,使年鉴真正成了“束之高阁”的地方官书。

    原因分析:“政府办刊、部门主业”为其体制原因;“官本位级别”意识为其思想原因;误解年鉴的功能性质,不明确年鉴的办刊宗旨、方针、职能、目标,是其认识原因;囿于既定模式,不思开拓是其思维惯性原因,等等。

    第三类问题:内容重复臃肿,难显年度重心。主要表现在:1、内容重复,详略不当。有些年鉴在类目、分目、条目上存在大量重复内容,特别是概述性条目中已全面叙述到位,又将其拆开写成许多独立条目。还有一些行业的事务由于多部门职能交叉,你写他也写造成重复;为了压缩篇幅或未落实撰稿人,又将该详写的略写,造成详略不当等。2、面面俱到,篇幅臃肿。为了“全面”反映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政绩和编辑部门的工作成果,大部分年鉴的总篇幅都在100万字以上甚至更多,唯恐拉了政绩,唯恐书刊不厚。3、重心不凸,亮点隐没。政府每年的新决策、新部署,改革的新举措,新动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新变化,散见于各行各业的概述与一般性条目的汪洋大海之中,缺乏突出的归纳与展示,特别是经济发展状况缺乏集中反映和总体的客观评述,使读者看不出当地当年的工作重心和社会生活热点、亮点,给人年年差不多的感觉。4、编纂程序机械,手段老化。几乎绝大多数年鉴都采用二手资料,等候统计数据,等候年度总结,等候基层稿件,然后“关门”编稿。编、作、读者之间很少沟通,且编撰手段基本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很少发挥电脑联网的办公优势,造成整个编纂周期长、滞后效应十分明显。

    原因分析:囿于年鉴体例层次限制;普遍采用二手资料撰稿编辑制;篇幅布局上平均分配;习惯于传统操作方式等。

    上述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于是,与时俱进的创新问题成为年鉴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和实践任务。

    三、关于年鉴办刊宗旨、方针、职能与目标的探讨

    为要探讨年鉴事业与时俱进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在明确年鉴功能性质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其办刊宗旨、方针、职能和目标等主旨问题。现结合《常州年鉴》十几年的办刊实践,作如下探讨。

    1、地方综合年鉴的性质和任务(如图):

        地方性(突出地方特色,从形式到内容体现其不同于

                  他地的地方文化性)

                  公报性(公布地方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地                新闻性(报道地方年度新事大事新闻人物)       

方      综合性    信息性(提供各类发展现状信息)      

综                展示性(展示地方投资环境)

合                探索性(研究探索地方未来发展趋势)

年      客观性(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也可理解

鉴                为真实性)

        历史性(地方历年来发展步伐的连续性史料记载)

        工具性(为各级政府决策参考、为市民生活便览服务,

                   也可理解为实用性和服务性)

    2、地方综合年鉴办刊宗旨。新时期地方综合年鉴办刊的根本宗旨,应当是为全面反映“三个代表”理论在一个地区的实践成果与发展趋势服务。首先是突出反映先进生产力在该地区的发展要求和现状;其次要综合反映地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及其形态;第三是重点反映为该地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决策及其效果。这也是年鉴应承担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年鉴性质和任务,可以提炼出地方综合年鉴的具体办刊宗旨为:“为富民强市服务;为资政存史服务;为继往开来服务”。

    3、年鉴的办刊方针。年鉴办刊走市场化道路,是一种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国情中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现状,现阶段年鉴的办刊还必须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同时根据年鉴不同于其他刊物的特性、功能和任务,笔者认为,其办刊方针应当是:“政府主办,社会协同;言简意赅,文约事丰;忠于史实,客观严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4、年鉴职能与办刊目标。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前者为后者服务,后者体现前者。即通过履行“展示地情”等六项基本职能,以实现“百科全书”等六方面目标,把地方综合年鉴办成“展示地情的百科全书;研究发展的学问工具;社会经济的流年写真;知往鉴来的明镜见证;采信用史的资料宝库;资政存史的期刊之王”。

    四、关于年鉴编纂机制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

    年鉴编纂机制是指在年鉴的办刊过程中,各项政策性、方针性、组织性、制度性系统相互作用的运行程序和方式。在政策方针既定的前提下,其中的管理机制、编撰机制、经营机制、操作机制等尤为重要。

    应当承认,各地在一二十年的年鉴编纂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办刊机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这种机制的成熟日益显现出其相对性、滞后性或不适应性,致使年鉴事业的改革滞后于其他事业的改革。

    首先是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改革问题。其主要矛盾是计划经济式的行政管理与市场经济要求的矛盾。表现在:1、大多数年鉴编辑部(或年鉴社)的事业型同主管部门行政性的性质差异。用行政机关管理方法管理事业单位必然产生积极性问题;2、年鉴编纂高成本与政府财政低投入相矛盾。迫使办刊部门千方百计寻求创收渠道,否则无以完成办刊任务;3、公开刊号的严格控制又与走向市场、扩大发行和增加创收相矛盾;4、史志部门理论上的重要性与在地方政府工作实际操作中的次要地位相矛盾等等。在此状况下的机制创新,只能是渐进式的或与时俱进式的创新。因此,要探索尝试一种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活力的管理机制,包括解放思想支持创新的改革机制、不拘一格启用人才的用人机制、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的政策机制、打破大锅饭工效与合法利益挂钩的分配机制等等。其中尤以解放思想的改革机制为关键。

    其次是编纂机制的创新改革问题。国内年鉴出版周期太长、滞后效应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反映上年度情况,直接原因是工作总结和统计数据的滞后。但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推行采编制。即一方面编辑部门增设采访职能,对全市重大信息即时采写;另一方面各基层单位撰稿人应当在日常工作中随时采撰年鉴稿件,通过电脑联网及时传送编辑部门,后者即时编校。以此达到年度结束年鉴稿件也基本编辑结束,在校对中等待有关数据,从而实现编校周期的与时俱进,使年鉴早日同读者见面。与此同时,要引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编校出版进度要采用滚动计划法加以管理,年鉴内容结构的确定要借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优选,以逐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年鉴编纂机制。

    第三是经营机制的创新改革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政府办刊还是民间办刊,年鉴事业都有一个经营问题,不过前者不以盈利为目的罢了。但不盈利不等于不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营问题的核心是发行量。发行量的扩大,一方面缩小了年鉴的单位价值,同时扩大了其使用价值,在经济上实现了投入小、产出大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上实现了提高地区知名度的社会效益。因此要探索在职发行与业余发行、行政发行与市场发行相结合的新机制,使年鉴发行突破多年的“小范围、高层次”发行格局,逐步实现“三走向”,即走向市场、走向基层、走向市民。

    经营机制创新要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条件,抓住各种有利机遇。特别是有公开刊号的可以成立年鉴社,专设广告发行部门,有条件的还可以办广告公司或轻型印刷厂,对外承接业务,既扩大业务范围,又可节约年鉴印刷成本,还可锻炼队伍,为将来年鉴真正走向市场打基础。除此之外,对外实行年鉴理事会制度,内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等等,都是改善经营机制的有效方式。

    第四是操作机制创新改革问题。原有的操作机制虽然有其一定的有效性,但“大编辑部”和领导思路多变也是造成年鉴时效性差和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试行采编制措施以外,还应对年鉴编纂出版导入现代化管理方法,比如:在年鉴内容结构设置上采用“价值工程”原理;在年鉴质量上导入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质量认真体系;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导入“职业锚”、“行为科学”等理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在编辑流程上强化“主编――责任编辑――助理编辑”责任制,并采用“滚动计划法”控制编纂出版程序等等。通过上述操作机制的改革创新,确保年鉴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实”字,贯彻一个“精”字,抓住一个“快”字,强化一个“管”字,实现一个“优”字。

    综上所述,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和一个窗口,其“史料工具书”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与时俱进”应当是其生命线。实现了与时俱进,便实现了年鉴的创新与发展。借用一下“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年鉴事业如今已走过它的“投入期”,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因此,研究其改革创新发展规律、确保其永远与时俱进,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年鉴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系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处长,高级经济师  联系电话:0519-6635077)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hangzhoushizhi@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