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史志动态 >> 内容
讲好新时代党史故事 助力万亿之城再出发 ——常州市委党史工委组织学史读书分享活动
发布日期:2024-02-06  来源:常州史志  浏览次数:  字号:〖



2月6日,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联合常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市图书馆共同举办《万亿之城奋进路——常州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0周年专集》首发暨学史读书分享会。来自全市宣传、党史、社科、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史教育基地、图书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热心读者代表共3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特邀市政协文史委、市社科联、常州工学院等单位的地方文史专家参加嘉宾访谈。嘉宾们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从历史纵深视角生动呈现自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领导县新体制以来,常州市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美化到美好奋斗奋进的历史性跨越,深刻揭示常州40年来建机制、增投入、锻长板、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奋发奋起的决定性成就,既有对常州改革发展史的再回望、再梳理,也有对新时代党史研究的新探索、新思考、新成果。访谈嘉宾一致表示,常州市走过的万亿之路,不仅是改革开放壮阔全景的生动缩影,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中小城市内生驱动、内涵增长的典型案例,更是从历史滋养中找到接续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坚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生动教材。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溧阳、金坛、武进划归常州市管辖,开启市县一家、城乡一体,破立并举、闯关夺隘,以变应变、勇闯新路的奋进之路。当年,常州全市GDP仅为29.8亿元;经过40年的发展,2023年实现GDP10116.4亿元,增长了300多倍,不仅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而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实现了综合竞争力、资源集聚力、区域辐射力、发展影响力的大幅跃升。

活动现场,主办单位领导为《万亿之城奋进路——常州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0周年专集》新书首发揭幕,与会领导和嘉宾向全市各级图书馆、大中小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史教育基地等单位代表捐赠了地方史志新书。


专家谈

沈建钢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常州政协文史馆馆长                                 

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市领导县体制正式运行。当时正处于“中小城市学常州”的高光时刻,常州最大的金字招牌是工业明星城市和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市领导县体制的实施,打开了常州的空间格局,增加了常州的人口总量。常州成为有山(天目山余脉)有水(太湖、天目湖、滆湖、长荡湖)、有自己的“后花园”,有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城市。

市领导县体制实施以来,常州成为 “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上世纪80、9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如火如荼。后来,乡镇企业又完成了改制和转制,企业转型,进行了第二次创业,获得了新生。1999年,全市私营企业突破1万家。今天,常州的民营企业里既有顶天立地的百亿、千亿级大企业,也有繁星点点的中小微企业。万亿之城的背后,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超70%。

外向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1984年9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推进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常州由此迎来历史机遇,至1991年底,常州共有出口生产企业540多家,出口创汇产品16大类600多种,产品结构从轻纺扩大到机电。湖塘镇成为常州第一个外贸亿元镇。至2000年,全市累计兴办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近3000家,60多家跨国公司在常州兴办了80多家“三资”企业。跨入21世纪,常州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开放型经济,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本土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推动轨道交通、光伏、工程机械、纺织服装等优势产能“走出去”,支持有规模、有品牌和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成功打造“新能源之都”。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之路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好的注脚。常州从常武一体、常溧一体、常金同城来谋划布局,市本级、溧阳、金坛、武进全面开花,多点支撑,各显特色,单打冠军、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争相斗艳。“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产业集聚度全国前3,投资热度全国第1,新能源之都建设澎湃起势。

叶英姿市社科联副主席、市社科院副院长

市领导县体制实施以来,常州从全国的视野找定位,积聚综合竞争力;从长三角的范围树特色,打造资源集聚力;从中轴枢纽的区位里找价值,拓展区域辐射力;从先行的使命里找节点,打造发展影响力,形成了常州现象、常州影响和常州自信。

常州的万亿之路有五大亮点,一是实体支撑,常州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坚守实业融入血脉、刻在骨子里,推动制造业成为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二是自立自强,常州既无地域空间之大,也无资源禀赋之优,更无特殊政策之厚,却以骨子里不服输的精气神,自立自强、借力发力,冲破土地资源少、环境承载弱等一系列天花板,小身材迸发大能量,成为近十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三是内外兼修,文明同行,文化先导,生态焕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并重并兴;四是融合均衡,实现了由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由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群众最富裕、市域发展最协调的城市之一;五是勠力同心,干部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企业家有眼光、能创业、创大业,产业工人肯钻研、懂技术、能吃苦,人才队伍有志气、善创新、能创造。

熊焱生常州工学院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蓝图变成现实,把定位干成地位,谱写“万亿之城再出发”新的辉煌篇章。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让发展第一要务更加精进。我们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一茬接着干,锚定“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全面实施“532”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建设和老城厢复兴发展,把根本要求变为自觉追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以更多第一、唯一彰显常州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创新第一动力更加强劲。万亿之城再出发,必须坚持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这也是推进“强富美高”新常州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让美好幸福生活更加得劲。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本质要求变为最高追求,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扛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常州担当,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共同谱写万亿之城再出发的新篇章,共同奋斗创造人民更加得劲的美好幸福生活。

(党史工作处 周基荣、陈娜)



 
Copyright By www.lcc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z_dszl@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