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常州方志 >> 方志研究 >> 内容
苏东坡与常州:毗陵我里 殆是前缘
发布日期:2020-12-31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苏东坡与常州:毗陵我里 殆是前缘

许坤平

一代文豪苏轼(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曾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为官或谪居,但始终有一个地方,让他念念不忘,这个地方就是常州。

一、鸡黍之约

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 20岁的苏轼离开眉山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秋试。苏轼跋山涉水,穿汉中,越秦岭,过长安,出潼关,历时两个多月,历尽艰辛来到京城,住在兴国寺备考。八月,秋试成绩公布,苏轼名列第二。次年正月,礼部侍郎欧阳修主持进士主考,苏轼名列第一。三月,宋仁宗主持殿试,苏轼进士及第。

在住在兴国寺的日子里,苏轼认识并结交了一批全国各地学子,其中有常州晋陵人胡宗愈。通过胡宗愈的介绍,苏轼初步了解了常州的秀美山水和淳朴民风。

殿试结束当晚,宋仁宗为所有新科进士举办琼林苑宴会。宴席之上,苏轼恰巧与来自常州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临坐。酒酣之际,蒋之奇向苏轼夸赞了常州学士之众多、太湖之浩渺、山水之瑰丽,并盛邀苏轼前往常州游玩,“岂敢便为鸡黍约”,苏轼欣然答应。

因为这一约,苏轼与常州的缘分,持续整个人生。

二、夜宿城外

熙宁四年(1071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主动离开京城,被调任杭州通判。十一月,苏轼乘船沿运河南下杭州,途经常州。这是苏轼第一次经过常州。

熙宁六年(1073年),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遭遇旱灾。十一月,苏轼奉命由杭州前往常州、润州赈灾。当年除夕夜,苏轼乘船抵达常州,船停泊在了常州城东门外运河边。按照当时朝廷政策,苏轼本可通报地方官府,上岸享受食宿接待。但考虑正值除夕夜,为了不打扰城中官员和老百姓,苏轼决定不通报地方官府,选择在船上过夜。

除夕夜的常州城外,远方的郊野火光点点,清冷的夜空星光闪烁,遥望眼前的一切,连日来运河两岸灾民的悲苦景象在头脑中不断闪现,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郁闷又不时袭上心头,船中的苏轼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两首,记录下了自己当时孤独悲寥的心境。

其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其二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三、眷此邦多君子

熙宁七年(1074年)春,苏轼完成常州、润州赈灾后,到好友单锡家住了两个多月,游览了宜兴众多名胜。五月,在宜兴游玩之后,苏轼来到常州城,游览了太平禅寺,观赏了寺里的牡丹,并写下了《常州太平寺观牡丹》等众多诗词。

在常州期间,苏轼的朝中好友,也是其在杭州的同事兼好友钱世雄的父亲钱君倚在常州家中逝世。闻讯后,苏轼亲自前往吊唁,并应钱世雄约请,用楚辞体写下了《钱君倚哀词》:

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岂其土之不足食兮,将其人之难偶。非有食无人之为病兮,吾何适而不可。独裴回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一句“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竟一语成谶,成为了苏轼人生写照与一生夙愿。一句“眷此邦之多君子”,既是苏轼对常州文人学子品格的高度肯定,又道出了苏轼眷恋常州这片土地的最根本、最深层次原因,那是因为这里有众多志同道合且情操高尚的朋友啊!

四、宜兴买田

元丰七年(1084年),已48岁的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在从黄州赴汝州过程中,苏轼专门绕道江南。

七月,苏轼在金陵拜访了王安石。两人促膝长谈,冰释前嫌,王安石邀请苏轼在金陵买田落户,却被苏轼婉言谢绝,因为他早已有了心宜之地。

八月,苏轼与全家乘船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在真州期间,蒋之奇殷勤牵线,在宜兴为苏轼买下了一处田庄。闻讯后,苏轼非常高兴。

九月底,苏轼乘船经润州、常州,赴宜兴看田。见到田庄后,苏轼非常满意,并在宜兴乡间游玩多日。十月二日,在荆溪舟中,苏轼兴奋地写下了《楚颂帖》:

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以乐死”,殆非虚言。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落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

五、乞居常州

宜兴买田后,苏轼决定在常州养老了。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苏轼写下《乞常州居住表》上书宋神宗请求退休。“臣先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不料上表投递后石沉大海。苏轼全家在扬州待了月余没有消息,无奈继续沿运河北上。到泗州(今江苏盱眙)后,苏轼又写下了《再上乞常州居住表》上报朝廷“吾方上书求居常州,岂鱼鸟之性,终安于江湖耶”。

次年二月初,苏轼全家抵达河南境内时,收到朝廷回复,同意他到常州退休居住。如愿的苏轼本欲即刻调转船头南归常州。不料,宋神宗于三月五日去世,自己不得不留在商丘参加哀悼活动。最终于五月二十二日抵达常州。

历经周折,回到常州后,苏轼相晤了众多好友,并重游了太平寺等众多寺院。在太平兴国寺法华院,苏轼即兴吟诗《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葡亭醉题》。在城东门外的报恩寺拜访长老,吟诗相赠:“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饮无”。

在常州游玩之后,苏轼携全家前往宜兴田庄居住。然而好景不长,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苏轼接到朝廷调令,任命他为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苏轼只能依依不舍离开宜兴。

之后,苏轼又先后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杭州知州、颍州知州、扬州知州、礼部尚书、定州知州等职。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居惠州。

六、万里问学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又被从广东惠州贬至海南儋州。苏轼被贬儋州后,好友钱世雄不断派人送信送物。元符三年(1100年),江阴人葛延之因仰慕苏轼,更是不远万里,跨海来到儋州拜师。苏轼对葛延之的到来,十分感动,两人一见如故,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

葛延之向苏轼请教作文之法,苏轼以儋州百姓拿钱买物为喻。儋州虽然只有数百户人家聚居,但人们需要什么物品,都要用一种特殊的物品,拿到集市上交换才能获得,这一物品就是“钱”。作文章也是同样道理,所需资料都散载于各种书籍中,不可以直接去取,而是要通过一物品去换取,这物就是“意”。即所谓“不得钱不可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苏轼还向葛延之传授了自己书法心得:“世人写字,能大不能小,能小不能大。我则不然,胸中有个天来大字,世间纵有极大字焉能过此。从吾胸中天大字流出,或大或小,唯吾所用,若能如此,便会作字也。”

为了感谢苏轼教诲,临别之际,葛延之将亲制的龟冠赠送给苏轼,祝福苏轼龟寿延年,并盼望苏轼能早日遇赦,北归常州。

七、北归常州

元符三年(1100年)十一月,苏轼在被调往湖南永州的路途中,接到朝廷命令,准许其“在外州军任便居住”,也就是准许苏轼可以自由决定去处。在苏轼一路北上过程中,沿途多地好友均挽留他在当地居住。但苏轼深思熟虑后,决定“此行决往常州居住”。

随后,苏轼顺赣江一路北上,经鄱阳湖进入长江东下。四月二十四日,苏轼家船停泊安徽当涂,接到好友钱世雄专使送来的书信,告知苏轼已帮其借得常州城顾塘桥畔孙氏馆。

五月,苏轼船舶金陵,后至仪征。五月末,苏轼从仪征乘小舟至镇江,与前来迎接的钱世雄等亲友相聚。六月中旬,苏轼全家也到达镇江。在镇江,苏轼在给他的学生章援的回信中写道:“今且速归毗陵(常州旧名),聊自憩;此我里,庶几且少休,不即死。”充分表达了自己视常州为第二故乡并尽快到达的愿望。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月十五日下午,苏轼全家坐船顺运河进入常州境内。

六月的常州,正值酷暑,但闻讯的乡民们不顾酷热,成千上万地沿运河相迎,都想一睹坡仙风范。为满足常州百姓愿望,苏轼不顾身体状态不佳和炎热的天气,头戴木冠,衣披半肩,坐于船头,供两岸百姓瞻仰。

船至奔牛闸,钱世雄等好友等候迎接。苏轼见钱世雄激动不已,说“我万里生还,要将后世相托于你。”在钱世雄的陪伴下,苏轼一家于当夜抵达常州城,并在顾塘桥畔孙氏馆安顿下来,并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后的48天。


八、终老常州

刚到孙氏馆时,苏轼身体尚可,每日与好友钱世雄等交谈往事,不时大笑。并在身体稍好时,亲手在孙氏馆种下紫藤和香海棠。但好景不长,六月下旬,苏轼病情转重,身体每况愈下。钱世雄仍每天到孙氏馆照料。听闻消息后,苏轼好友杭州径山寺维琳长老也特地赶来陪伴苏轼。

自知身体已经不行的苏轼,七月十八日,苏轼将三个儿子叫到身边,告知“吾生不恶,死必不坠也”。这次来常州,他唯一的遗憾就是与在河南许昌为官的弟弟苏辙未能相见。既然生前无法相聚,苏轼书写遗嘱给苏辙:“即死,藏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

二十五日,苏轼病情恶化,他拼全力与维琳长老最后书别:“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惟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二十八日,在家人、钱世雄和维琳长老的陪伴下,苏轼在孙氏馆平静地离开人世。

听闻苏轼去世消息后,常州全城休市,百姓相告痛哭,并纷纷前往孙氏馆向苏轼作最后告别。次年五月,按照遗愿,苏轼灵柩离开常州,被家人运往河南,安葬于嵩山南麓的汝州郏县。

苏轼的一生,可谓与常州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因为这份缘,苏轼对常州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了常州后来的文人、文风以及文学流派。因为这份缘,常州人也产生了深厚的“景苏”“仰苏”情结,建起舣舟亭、东坡书院、藤花旧馆、东坡公园、仰苏阁、苏东坡纪念馆等众多纪念设施,以示怀念之情。


 
Copyright By www.lcc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z_dszl@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