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常州方志 >> 方志研究 >> 内容
乡土奇葩——常州宫梳名篦
发布日期:2020-09-24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乡土奇葩——常州宫梳名篦

臧秀娟

行走到常州勤业桥畔,一座白墙黑瓦、挂着“常州梳篦博物馆”招牌的建筑物让人驻足。梳篦,为常州地方工艺品之最,享有宫梳名篦之称,2004年被确定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保护试点,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迈步走进展厅,仿佛翻开一部陈旧的古籍,空气中弥漫着幽幽的古木清香。琳琅满目的展柜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梳、篦箕,是木块(竹篾)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打磨,每一个细小的图案是一笔一画纯手工勾勒,那是一代又一代制作者的心血,也是常州地方文化的传承!

常州梳篦的兴衰

梳篦博物馆主人、常州梳篦传人之一的金松群闻讯前来讲解。1963年从事梳篦生产活动、1988年成为常州梳篦厂掌门的金老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梳篦,即梳子和篦箕的全称,古称“栉”。梳子齿疏,用以梳理须发;篦箕齿密,用以篦除发垢及蚤、虱等寄生虫。作为常州地方民间手工艺,制作一把木梳需要28道工序,小小的篦箕则需要72道半工序,让人惊叹不已。

金老介绍道,常州民谚有:“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梳篦在常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民间工艺品。由于封建社会梳篦难登大雅之堂,史籍记载极少。1973年常州东郊古墓出土一批文物,其中有一把“高背半圆形漆雕菊花图案木梳”,经考评是东晋末期的产物,因此人们一般认为常州梳篦的历史始于东晋,迄今有1600余年历史。若从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出土的刻有“延陵西门”(延陵是常州至今第一个见于文字记载的名称)字样的木梳分析,常州梳篦的历史要往前推进几百年,因为常州民谣中亦有“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的唱词,唱春艺人的传统唱词中也有“梳篦世家延陵地”的说法。这说明“延陵”与常州梳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随着运河漕运的繁荣发达,梳篦交易日趋兴旺。到明末清初,常州梳篦已经驰名南北,并载入史籍。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常州西门外篦箕巷卜氏创办卜恒顺梳篦店,这是常州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梳篦店,距今370多年。据说卜恒顺梳篦店采用前店后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销售,门前有一个13根檩子的过街棚,此店梳篦产品制作精细,颇有远名。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运河边的大码头上岸后,不管是否识字,都以门前过街棚的13根檩子为标记。

清代,常州梳篦盛誉昭彰,梳篦业成为常州的重要支柱产业。自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城内大街王勖如创办王大昌梳篦店以来,后有陈正兴、陈信顺、唐煜昌等陆续开办梳篦作坊。乾隆年间的《常州赋》描述了常州“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盛况。那时,常州西门和南门一带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梳篦生产,有数万人之众,大部分是世代相传。清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的地方官员每年农历七月,就到常州定制60张象牙梳和黄杨梳、60张梅木梁象牙档高级篦箕,到十月连同6套龙袍、600朵绢花,进贡皇廷作为御品。这也使常州梳篦赢得“宫梳名篦”的美称,成为介乎“俗文化”与“雅文化”之间的传统手工艺品。据1929年的《武进工业调查录》记载,常州梳篦“自清康雍间(1662-1734年),漕运盛行,而梳、篦之销流,渐驰声于南北。始以西门外篦箕巷卜恒顺最著,继起者,城内大街之王大昌,今则王之盛,且突过于卜。业此者,全县五十余家,皆集于西城内外”;“销数以清光宣间(1875-1911年)为最盛,年销额约银币20万元”。

清末民初,常州梳篦在质量和品类上有提高和改进,特别是生漆胶合篦箕的发明,使其下水不脱,同时采用黄杨、牛骨甚至象牙做梁子,增加在竹梁上刻花、嵌银、上色等工艺,档子改用牛骨,从而改变了原先粗陋的形态,具有向艺术性方向靠拢的趋势。此时,常州从事篦箕业的有38户、200余人,年产量300万张。木梳制作业50户、从业人员300人,年产量200万张。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试销东南亚诸国,其中以红齿加市竹篦备受欢迎。“1917年,外销市场扩大,竹篦出口量增加。上海外商销号太平洋、中汇兴、协兴祥、华益、德兴、太生等10余家竞相来常州订购,销地亦扩大”。1910年以后,梳篦业有较大发展,“从业人员增至88户,600余人,城乡副业加工达数千人,年产木梳200万张,篦箕600万张”(《常州市志》)。从此,常州梳篦开始参加国内外的商品展览会,并获得金、银质奖章10余枚。

金老颇有点亢奋地说,奖章中有1910年获得南洋劝业会颁发的金奖,1915年获得巴拿马国际和平博览会颁发的银奖,1926年获得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颁发的金奖等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常州沦陷,木梳街、篦箕巷被全部烧光,卜恒顺、王大昌等大工场均被付之一炬,常州梳篦业受到重创。新中国成立后,常州梳篦业获得新生,梳篦生产逐步恢复。到1956年,常州梳篦工人发展到700多人(加工人员不计在内),梳篦年产近1800-2000万张,达到产量最高峰。21世纪伊始,常州梳篦生产转变发展思路,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设计制作旅游产品。2010年常州梳篦厂(白象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但这光荣与梦想背后的艰苦维系,起死回生,世人少知。

自东晋以来,至明清、民国,再到新中国,常州梳篦走过一条漫漫的长路,展现出一种民间手工业充满艰辛的发展历程。

梳篦的生产和工艺

伴着梳篦走过大半辈子的金老,梳篦已经融入他的生命。他说,常州梳篦作为民间手工艺的一个种类,天时、地气、美材、巧工皆具,故能世代相承,屡创辉煌。常州地处中纬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合各类树木的生长。附近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也盛产树木,可为常州梳篦制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京杭运河的畅通曾为常州梳篦的材料运输和产品销售提供了莫大的便利。常州梳篦选材严格,制作精良,又有特色装饰工艺,所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常州梳篦的产量占到全国梳篦产量的70%以上,梳篦产业也成为当时常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历史上的常州梳篦生产以手工作坊为基本单位,作坊内有专门的梳篦工人,作坊外辅以大量的家庭副业制作者。这些散落在城郊的家庭副业制作者,他们忙时务农,闲时制梳篦,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梳篦制作大军。1929年《武进工业调查录》载:“工场有附设于发行所者,亦为兼设工场数处者,工人每店或五六十人,或三十余人,以致七八人。总计约九百余人。家庭之作工者,其数当倍此,但不能悉数焉。”很多梳篦老店都是采用前店后作坊的形式,一边制作,一边售卖。当时梳篦工人的境遇并不是很好,工资都比较低,受到店主的盘剥。

旧时制作的木梳有发梳和须梳两种,发梳分大、中、小三种规格,须梳只有一种。木梳的材料为黄杨、枣木、石楠、梨木等。篦箕有大、小、疏、密四种规格,方、圆两种样式。篦梁以象牙、驼骨、牛骨、黄杨、乌木、紫竹、毛竹等制成,有刻花、着色、嵌金银丝等装饰工艺。同时又有须篦方、圆两种,下端有柄,便于手执。此时的梳篦制作皆由手工完成,工具简单,有锯、锉、镔、凿、钳、刮刀、斩斧、铡刀、大刀等20多件,制作效率较低。城区梳篦制作地集中于常州西门外的篦箕巷(旧称花市街)和南门清水潭畔的木梳街。

木梳对其本身材料的要求颇为严格,其木质要细腻坚韧,不易变形,木料刨削后表面光滑不伤手。其中黄杨树是以前常州木梳制作的主要选用树种之一,黄杨木梳也是常州梳篦中的精品。常州用的黄杨主要产地在江、浙两省,因不属于大批种植树种,只能向户主直接购进。由于黄杨木生长缓慢,百年以上树龄的黄杨也只能制成小梳子,制作工艺梳的黄杨需要树龄在300年以上方可。民间一直认为黄杨是珍贵木材,有“鸟中之王称凤凰,木中之王称黄杨”的俗语。

常州篦箕制作所选取的毛竹以山北面的“阴山竹”尤为上乘。一般要求生长4年以上、身长粗壮、质坚而有弹性的竹子,其大多来自江苏省宜兴的张渚、湖父和安徽的广德、宁国,浙江的长兴、泗安等山区。砍伐的毛竹在山区就地加工成阔狭均匀、丝条直的篦篾、篦梁坯,再运回常州进一步加工。

常州梳篦向来以其细致独特的制作工艺驰名南北,梳篦工匠靠一双巧手,融智慧和艺术于实践中,进而琢磨制作出一把把精致的梳篦。其中木梳制作工艺相对篦箕来说比较简单,许多手工作坊都可生产,其特色在于手工开齿和印绘结合的装饰工艺。

常州篦箕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涉及12个工种,有73道工序。一只篦箕的成型,从取料开始至少经过十几个人的手,每个人又担负着好几套的操作过程。但是,因为传说篦箕业的始祖陈七子在73岁那年寿终,民间又有“七十三,鬼来缠”的避讳,皆认为73不吉利,于是默认72道半工序,即72道完整的制作工序,再加上半道检验成品的工序。民间有“做一张篦箕要费七十二交半手脚”的行话。

旧时为了避免梳篦行业的过度竞争,保护同行的利益,协调同行间的矛盾纠纷,组织行业祭祖等大事,梳篦行业遂成立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手工业行会。据1928年《武进年鉴》记载,当时常州的篦业公所,地址在常州新桥下通龙桥,主持人是永记王大昌梳篦店店主王桂清和卜恒顺梳篦店店主卜荷生,公所的常会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六日。篦业公所作为梳篦行业的民间手工业组织,它通过赏罚分明的各项规定对梳篦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产生很大约束力,既有利于体现相对公平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民间手工业者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其中有关对业内老弱贫困者的周恤规定,体现了旧时的人道关怀和行业内的情感认同。如今,手工业行会的时代早已过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手工业发展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日常管理到生产经营都已日趋规范化、现代化。

木梳街与篦箕巷

在常州,木梳街和篦箕巷两个地名,是见证常州梳篦兴衰历史的标识。

木梳街位于常州南门外,沿木匠街向南出清水潭约2里,旧时是家家户户集中做木梳的地方。今木梳街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木梳路的地名,以追记昔日木梳生产的盛况。

篦箕巷原名花市街,位于西门外古运河北岸,怀德桥和新桥(文亨桥)之间,是古毗陵驿所在地。清末,主要的梳篦作坊如卜恒顺、柳树春、许天兴、荣春和、康煜昌、蒋顺兴、屠全兴等7户,都坐落在篦箕巷上。篦箕巷的名字,还是乾隆下江南时御赐的。

虽然原“篦箕巷”和“木梳街”都已经在战火中湮灭,抗日战争胜利后,篦箕巷重建,它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古运河畔。走在篦箕巷内,小巷的古韵亲切可人,数家梳篦店坐落其间。篦箕巷28号,是有300余年历史的真老卜恒顺梳篦店,三层楼外的围栏上挂着上书“宫梳楼”红底金字牌匾,“正宗白象牌梳篦”的海报贴在店内。据说本店原有“真不二价”和“二百余年老店只此一家”两块金字招牌,象征该店的理念和历史,可惜今已不存。

真老卜恒顺店的对面是“篦梁灯火”的牌坊,它和原横跨运河的文亨桥共同构成“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名胜,这在明朝末年的《常州西郊八景》中有记载。1948年的《武进指南》把篦箕巷列为城外“繁盛之区,夜市至十时许”。现在篦箕巷没有了往昔的繁华热闹,制作梳篦和售卖宫花的历史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是人们对它抹不掉的记忆。


 
Copyright By www.lcc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z_dszl@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