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龙城影像 >> 图说常州 >> 内容
史说常州改革开放40年/小区开发建设“常州模式”的探索
发布日期:2018-08-31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20世纪70年代,常州老城区的住宅小区,规模小、标准低,由各单位分散建设,住宅组群呈行列式、军营式,户内无独立厨卫,小区配套不齐,社会综合效果较差。随着1978年和1979年常州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下放农村户回城,常州城市人口猛增,人均住房面积减少。1979年出现了许多回城知青和下放户在罗汉路、红梅路等人行道、绿化带建棚舍住宿的现象。虽然常州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在浦北地区建造了一批简易房安置下放回城无房户,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联合国住宅建设考察组专家参观花园新村▲

为了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常州市政府探索运用科学方式规划小区,引导人口向市郊转移,降低人口密度,在开发建设中采用“六统一”的方式进行探索。1979年6月,常州探索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新模式的第一个住宅小区——花园新村开工。花园新村贯彻“先规划、后设计,先地下、后地上”“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建设原则,组织“三通一平”(指路通、水通、电通,场地平整)工作,一期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1.15万平方米,人口规模7000人。其开发建设一是实行“六统一”方法建设小区,即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施工、统一分配和管理”的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建设周期。花园新村仅用357天建成,建设周期比过去缩短半年以上,节约了建设成本。二是大、小配套建设同步进行。大配套即小区与外部联系的配套工程如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公共交通等,与小区建设同步进行,并打通了西大街与怀德路的连接,拓宽了常溧线市区段;同时延伸公交路线至花园新村,建设花园新村公交回车场。小配套即小区内的各项公建配套建设,也与住宅建设同步,小区交付时商店、托儿所、幼儿园、菜场、厕所、居委会、派出所、垃圾站等各项配套设施也一并交付使用。三是采用工业化方法建设。花园新村采用工业化体系方式建设的面积有7.28万平方米,其中大板住宅1.68万平方米,硅酸盐砌块住宅5.6万平方米,占新村建筑面积的70%。同时大力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提高住宅建设的科技水平。四是小区建设与管理相衔接。新村建成即成立新村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新村管理队伍。制订管理规章制度,对小区房屋、道路、下水道、垃圾箱、厕所、路灯、绿化实施统一维修养护和管理。

“看社会主义到花园新村”。中央领导、全国各地同行及40多个国家、地区的嘉宾多次到花园新村参观考察。在一期的成果带动下,花园新村又续建了二期、三期。

▲花园新村是全市第一个配套设施齐全、居住环境良好的住宅小区▲

在总结花园新村开发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常州继续创新开发管理模式、施工管理技术、小区建设管理,建设了清潭新村,成为常州小区开发建设的第二个里程碑。清潭新村建设坚持“四先四后”的原则,即先勘察后规划、先备料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先“三通一平”后开工建设。清潭新村一、二、三村,住宅128幢,建筑面积28.3万平方米,1981年开工,1983年1月建成。清潭新村建设又进行了多项创新:一是合理规划小区布局。清潭新村在布局上探索多样化,较多地利用自然地形中的河浜、池塘。小区内道路采用辐射型骨架,小区分成3大片7个组团,构成相对组团居民生活点。二是实行工程质量全优管理。清潭新村在开发建设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理,大力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清潭一村、二村、三村工程质量全优率分别达78%、70%和91.7%。三是建造齐全的公建设施。清潭新村设计公建配套设施共69项,面积为3.63万平方米。小区相关配套设施如商业服务、学校、居委会、环卫等相关机构均在小区内部与周边街区设置。小区配置供水加压站、管道煤气调压站、500吨蓄水池及100吨水塔各一座,同时建设了省内首个住宅小区污水处理厂。四是打造绿色生态小区。清潭新村共有公共绿地、空间绿地面积12.54万平方米,小区绿化覆盖率31.7%。清潭新村规划有宅前、宅后绿地,临街防尘、隔音绿化带。清潭一村、二村按“梅、兰、竹、菊”图案划分,三村则以“春、夏、秋、冬”图案区别。每个组团配建规模不等的中心绿地,形成敞开式公共活动中心。五是加强小区管理。建立健全了新村管理委员会,有固定职工19人、临时工60人,负责小区绿化维护、道路清洁、车库管理、门卫保安、房屋维护等工作。

▲清潭新村▲

1978年至1982年,常州先后建成花园新村,清潭一村、二村、三村,勤业一村、二村,机械二村,朝阳三村、四村,北环新村,西新桥二村,红梅新村,丽华新村,桃园新村等居民住宅小区,有效缓解了住房拥挤状况,1982年市区人均住房面积4.75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36%。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常州以其超前的观念进行了创新,探索了小区建设的“常州模式”。

资料来源:《新时期常州市城市建设史(1978—2015)》

 
Copyright By www.lcc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z_dszl@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