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族系
 
 
在常族系
 

    戈姓,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个以戈为名的古国的后裔,追溯它的源流,可谓源远流长。古籍《姓氏考略》载:“戈氏,禹之后,分封于戈,以国为姓,望出临海。”据考证,戈氏长期以来,是以浙东临海一带为繁衍中心,然而自宋代以后,戈姓家族才逐渐散布大江南北,常州戈姓先世源于临海戈氏。目前,常州地区约有戈姓人口1300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064 %。近60年以来,常州戈姓约有400余人迁居上海、浙江、北京、新疆、广东、香港、台湾等地。

    世居常州地区的戈姓大族,主源来自无锡梁溪。据《毗陵戈氏宗谱》(光绪二十七年《文新堂》藏版)记载,迁常一世祖戈贤麓,字怀溪,元代人,“贤麓公自锡邑梁溪黄草岸又名龙爪岸,迁居武进洛阳之尚湖墩,即今阳邑(阳湖)安尚乡也”(乾隆乙卯戈曦撰《纂修宗谱序》)。戈贤麓率家于元末明初(约1370年前后)由无锡梁溪龙爪岸迁居武进洛阳尚湖墩。据考证,梁溪龙爪岸,在今无锡杨墅镇火炬行政村境内,古名黄渎岸,又名黄草岸、龙爪岸,今为村名,现称黄大岸,其地周围有戈巷、戈巷上村、戈巷村,戈姓世居于此,为本地大姓望族。尚湖墩,为明代地名,在今武进洛阳安尚行政村境内(明清时本地属安尚乡),今洛阳周围仍是戈姓聚居地。戈贤麓迁常至今已有600余年之久,繁衍至二十五世,戈姓由此而迁居常州城乡数十地。

    戈贤麓生四子,长子戈凝,明洪武初官至锦衣指挥,次子戈升,为明宫廷寿官。“长次二子俱迁北直隶河间府献县,是为北直隶支始祖。”他们的后裔,大都居住在今河北省献县城乡,自明初至清嘉庆年间的近400年间,戈氏后人不忘故土祖地,不顾云山阻隔,兵灾战乱,交通艰辛,始终归宗续修宗谱。因此,《毗陵戈氏宗谱》中至今仍保存着献县戈氏宗亲400年间的许多珍贵资料,这种故土情结也是中华民族凝聚精神的感人所在。在清嘉庆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戈氏子孙“愈迁而愈远,愈远而愈疏,遂致河间府献县、广德州建平县支派,关山修阻,天各一方,终无由萃,涣合离散,未能汇修宗谱,殊为惜耳”。据宗谱记载,献县戈氏自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至清嘉庆末(1820),戈氏后人高中举人、进士者有32人,其中第三世孙戈孜,明成化进士,官濂州知府;戈瑄,明成化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第四世孙戈裕,明弘治进士,官至工部屯田司主事;戈霈,明嘉靖举人,官胶州知府;第五世孙戈九章,明嘉靖进士,历官陕西苑马寺少卿、南阳知府;戈九畴,嘉庆进士,刑部主事、浙江严州、云南楚雄州知府;戈近亨,明隆庆年间两京钦天监监正、大中大夫;戈用泰,明万历进士,官南京刑部郎中,崇祀先贤殿;第七世孙戈允礼,明天启进士,官应天府尹;戈尚友,昌平兵备使;戈仁躬,宁夏卫参将;第八世孙戈元捷,清顺治进士,官至宁夏都司;戈时雍,康熙年间扬州知府;第九世孙戈继苏,河间营防总司;戈道隆,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历官江南、江北东海营守备、明威将军;第十世孙戈英,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山东道监察御史、两淮盐政;第十一世孙戈懋伦,康熙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戈淳伦,康熙进士,官苏州学正;戈鸣歧,举人,山西朔平府知府;第十二世孙戈锦,雍正进士,历官归安、开化、嵩县知县、陕州知州、河南、浙江乡试考官、刑部给事中;第十三世孙戈涛,乾隆进士,历官刑部、户部给事中、河南、山西、湖广道监察御史,云南、福建正主考官、会试同考官等;戈源,乾隆进士,工部主事、浙江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山西提督学正等。可见常州戈姓外迁一族枝繁叶茂,人才荟萃。

    戈贤麓第三子廷璋,字承溪。第四子廷琚,字继溪,均随父居于洛阳尚湖墩。后世主要迁居支派有:第六世孙戈份于明嘉靖年间迁居广德州建平县城(今安徽广德);戈鸾、戈凤同迁无锡高泾桥五泻坝;戈镇迁居于常州城东玉麟桥(今名洋头桥)上囗(今青龙乡北塘上囗村);第七世孙戈良轩于明天启年间(1621一1627)迁居常州府衙前天皇堂巷(今健身路以东);戈德治、戈允治兄弟同迁常州东门外东岳庙首、水门桥;戈圣迁居郡东黄琦(今青龙乡在桐家村黄岐头);戈杞迁居无锡仁里桥威湖里;第八世孙戈文甫于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迁居宜兴砖场上村;戈允昊自城内天皇堂巷迁大街(今南大街);戈允天自天皇堂巷迁居城南湖塘桥;第九世孙戈凝迁居尹村;第十世孙戈瑞秀于清康熙年间迁居阳山朱村;戈瑞安自黄琦村迁居洛阳虞桥;第十一世孙戈玉汝于乾隆初年(1736)自天皇堂巷迁居青山门外斗巷弄;戈玉成迁居青山门外百丈镇;第十二世孙戈锡嘏于乾隆年间迁居嘉定县南门外终方桥;戈道然迁居太仓州西门外戈庄;戈昆玉迁居宜兴史塘桥(今张泽施荡村);戈宗元自郡城大街迁居扬州城内盐运司衙前;戈廷显迁居常州南门外走马塘(今运村戈家村);第十三世孙戈心鳌、戈心鹤于清嘉庆年间同迁宜兴城西戈巷;第十四世孙戈洪庆于嘉庆年间迁居武进江口桥(今泰村港口童家村);第十六世孙戈锦昌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城南闵黄(今鸣凰);戈锡昌由上村迁居北门外龙虎塘蒋林桥(今龙虎塘东社村)。近700年来,戈姓自洛阳尚湖分迁常州四乡,成为常州戈姓的主体。太平天国后期,有少数湖广籍、安徽籍戈姓军卒落籍常武地区,尤以武进西部为多,至今已形成数处戈姓村落。

    历史上,常州戈姓也出现了许多杰出人才:戈楫,字于蕃,号志和,清顺治十七年(1660)出生于武进洛阳,康熙己丑年进士(与常州人、状元赵熊诏同榜),《戈于蕃先生行述》中称“六岁就家塾受书,琅琅成诵,甫十岁作文便多惊人语,稍长,益勤苦,家贫,以躬耕营家,昼则负耒,夜则横经,历寒暑不辍”。“与费氏夫人齐眉举案,耕田操臼之余,月影灯光之下,经书之声与纺车之声相和”。中进士后授文林郎,后改授江南池州府儒学教授,“到任未数日即开讲堂,集诸生讲圣训,时方酷暑,终期不倦,一以振兴文风为己任,每至三四鼓,犹闻吟哦之声。常谓生平沉酣此业,非此无以尽职。由是六邑(县)倾慕,就正之文盈案,俱次第评阅,毫不倦怠……食少事繁,岂能久乎?暑气外感,心血内耗,以致骤卒”。到任仅数月而卒于官署,年53 岁。他的勤勉躬行的好作风,给当地仕民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时任池州知府马世永在《祭志和公文》中有“祭于戈翁年兄之灵前曰:呜呼!兰陵之域,孟渎之滨,蔚为间气,笃生哲人,奋鸡坛而淬砺,执牛耳而盟修,能擅夫内美如芝兰与菊英,美芙蓉之出匣,啖红菱之清香”等赞语。他安葬在洛阳桥东戈氏祖茔;戈裕良(1764一1830),为清代乾嘉年间名噪一时的园林艺术家,他本是画家,后以造园为业,他将绘画艺术与园林建造结合起来,凡假山洞壑,亭台池榭,宛若山水画卷,大江南北许多名园均出自其手。《江苏乡土志》称:“戈氏所堆假山极著名,不落常人窠臼,乃直接取法于洞府,而能融洽泰、华、衡、黄、雁诸奇峰于胸中,布置于堆假山,使人恍若登泰岱、履华岳,人山洞如疑置桂粤,诚奇手也。”所造苏州环秀山庄,现代园林专家刘教桢教授赞扬:“就艺术水平而言,苏州湖石假山,当推为此第一。”苏州园林为我国第一,戈裕良制作的园林又为苏州第一,为古今名家推崇如此,可见其造园技艺堪称神妙。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