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族系
 
 
在常族系
 

    白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100大姓之一,目前全国有白姓人口350 万,占总人口的0.29%,排列第73位。白姓人口分布不均衡,当代白姓在川、陕、甘、宁、晋地区是常见姓,而在其他地区分布密度比较低。常州目前有白姓人口3980 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列第92位。

    白姓起源主要有五:一相传炎帝之臣白阜后裔为白氏。二春秋时代秦穆公名将白乙丙后人以字(白为其字,乙丙为其名)白为姓。三春秋末楚平王太子建之子胜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后世以封邑为姓。四是春秋时秦文公之子公子白后裔以先人之字白为姓。五是外族改白姓,如汉时龟兹国王室居白山(天山)而姓白,匈奴一支白姓发展成为上党望族,满族八旗姓合族改白姓等。白姓郡望主要有太原郡、南阳郡等,堂号以“南阳”、“太原”等最著名。

    常州白姓大族,源于宋代人白继升。据《晋陵白氏宗谱》(仁荣堂藏版)记载:“继升,字朝旭,宋代举孝廉,授承事郎,娶扶风(今属陕西)马氏夫人,由洛阳徙居常州晋陵之延政乡三涡溪,继娶闵隍王维女,生一子文,年58卒,合葬本乡文明寺东半里许,墓道壬山丙向。”白继升之前世系,由于原谱被毁已不能追溯。明永乐年间礼部尚书、常州人胡滢撰《晋陵白氏宗谱序》中赞扬白氏据实创谱,不牵引攀附名门之后,“法眉山苏氏之例,断自所知,以继升为始,所以昭信后人也。”白继升南渡后,隐居在常州城南延政乡三涡溪,“一名万塔港,西蠡河东出支流,一世祖继升公由洛阳徙居焉。”据考证,其地即今武进芦家巷三河行政村地。该地原有三涡寺,又名文明寺,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明清两朝先后增建。当地有“先有三涡寺,后有天宁寺”的民谚,寺今已不存。寺东有白家塘村,又名三涡寺白家塘。

    据白氏宗谱卷首《三世统宗传》载,白继升为迁常一世祖,其子白文,字显道,娶查塸(今芦家巷查塸村)周文盛公女,生二子。长子明远,娶嘉兴秀水县黄江泾公女,生一子均宝。次子明之,娶武进魏塘梅秀实公女,生二子均玉、均礼。至第四世,白氏始分三派,即长房自均宝始迁常州城内新坊桥,是为常郡新坊支;二房白均玉仍居祖地三涡溪,是为三涡支;三房白均礼,于明洪武丁巳年(1377)自三涡溪迁居安定东乡清溪桥,是为清溪支。清溪即今雕庄乡清溪村,因近采菱港,又称菱溪。古时此处有清溪庵、清溪桥。白姓迁常900多年来,后世子孙从以上三地迁居常州四乡以及远居他省,子孙繁衍已至三十六世,人口已达7000多人。

    白氏后裔迁居地主要有:第六世白询于明正统年间自菱溪迁居东门外白家桥(政成桥),白珉自菱溪迁居金铁桥(今马杭新胜村),白本忠自郡城新坊桥迁居卜弋桥南五里王学巷村。第七世孙白旦自菱溪迁居南岸(今雕庄南岸村),白暄瞳自菱溪迁居黄墩(今雕庄黄墩头村),白暖自菱溪迁居丫叉路(今茶山浦前村)。第八世孙白纶于明景泰年间自菱溪迁居卞庄(今雕庄采菱卞庄村),白鸣凤迁居黄府村三车垜村(在今马杭境内),白垣自菱溪迁居卜弋桥白家村。第九世孙白秀于明成化年间迁居后梁(今茶山梁家村),白忻自三涡溪迁居西北五里之屠隍村,白周由菱溪迁居练塘(今横山镇省庄练塘村),白穆自南岸村迁居金坛灵建寺何庄(今岸头清水沟何庄村)。第十世白偁于明弘治年间自菱溪迁居城南老鸦浜(今属湖塘),白启时由菱溪迁居杨富里(今宜兴新芳镇杨富村),白颐自黄墩迁居郡城斜桥巷,白贻瑗由菱溪迁居乌洋桥(今属夏溪夏庄村),白日章由黄墩迁丹阳黄山桥,后世子孙有居昆山、扬州、宜兴横穿山、张渚等地。第十一世白宗原于明正德年迁居东曹(今马杭东升村),白丙由菱溪迁居殷薛(今庙桥南华村殷薛),白世宗由白家桥上塘迁居谢墅(今庙桥新港村),白敬谦由宜兴杨富村迁居太湖边湖囗,白省曾由新坊桥迁居无锡南门倪宝里,其后世又迁邹孝子湾、陈龙川湾诸地,后绍敏于明嘉靖年间迁居清凉寺,白希周迁居中村(今雕庄中村),白敬仁迁居赵家桥村(今属湖塘),白文麒由上塘迁居坂上东曹墩村。第十二世孙白丞由菱溪迁居杨巷(今属戴溪),白佥宗由殷薛迁居城南荷花荡,白如珠自练塘迁居壕里(今雕庄浩里村),白贻琏由菱溪迁居上街。第十三世孙白玉通于明天启年间自屠隍迁居西北一里之大路桥村,白之柱自菱溪迁居政成桥西上平桥村,白玉如由三涡溪迁居虞桥(今洛阳虞桥村),白日新迁茅堰(今礼嘉茅堰村),白世祟迁居卜弋桥东南十里后圩村,白珪由白家桥上塘迁居桐庄(今南夏墅桐庄村),白墇由菱溪迁居陆庄(今礼嘉陆庄村),白元俊由菱溪迁居塘岸桥(今南宅塘岸头村),白玉润由三涡溪迁居镇塘桥(今南夏墅镇塘村),白孔由菱溪迁居丹阳韩村,白镐迁居中村之北三里蠡墅,白允麟在万历年间自斜桥迁居城内察院前(今杨柳巷察院弄),白允敬自斜桥迁居缪家头(今雕庄缪家搪村),白茂源由白家桥上塘迁居横山桥。第十五世孙白际生于明崇祯年间由三涡溪迁居陆家桥(今西夏墅横岗村),白尚于康熙年间由壕里迁居东仓桥,白梦龄迁居四河口邹家村(今茶山邹家塘村),白宏祖自萧塘迁居焦溪横沟村,白文玉迁居南庄村(今马杭杨区村),白国衍、白国琳兄弟同迁百子堂(今马杭白家村),白夏公由坂上迁塘桥(今遥观塘桥村),白祖皋由菱溪迁居前黄镇,白克宽由上平桥迁城南漕桥,白世清由菱溪迁居卜弋桥。第十六世白敷文于康熙年间迁居杨桥(今属鸣凰),白炌由菱溪迁居东太平寺,白智莹由三涡寺迁居域内县学街,白显自斜桥巷迁居柏墅(今雕庄朝阳村柏墅村),白德骏由菱溪迁居城南夹山(今漕桥山区村),白赛祁由菱溪迁居城西南河沿,白思由菱溪迁居江阴长径镇,白玉畹由菱溪迁居宜兴和桥镇,白世友由菱溪迁居宜兴丰义街,白玉瑞迁丹阳皇塘镇。第十七世白越于康熙年间自斜桥巷迁杨园(今102医院周围),白顺德从唐姓归宗迁居马园巷。白清尚迁居四河口(今属湖搪),白裕龙由菱溪迁居杨区(今马杭杨区村),白大业由上平桥迁居虎静桥(今戴溪虎臣村)。第十八世白蓄于乾隆年间由白家桥迁居芦家巷街。此外,白氏子孙还有迁居城西西圈门、城南梅龙坝、青山门外安家舍、前舍村、三井水明堂村、城北季家村、雕庄邵家塘、大路白家村、宜兴鼎蜀镇等地。

    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两朝,常州白姓是江南望族,科举不断,簪缨弈世。白氏自迁常第六世白瑜,于明永乐二年(1402)开白姓首中进士以后,“由科第起家,后嗣簪笏绳承,遂为江左鼎族。”出现了“七代科名”,即白坷、白昴、白圻、白坊、白悦、白若圭、白启常、白绍光、白贻忠、白贻清、白尚质七代人均中举。“父子进士”,即白玢与子白金皆中进士。“四世进士”,即白昂、白圻、白悦、白启常四代都中进士。白氏中举人、武科贡生、监生、禀生、庠生、大学生等共计230余人,这在常州历史上也为罕见。

    历史上,常州白姓名人首推白昂。白昂(1435一1503),字廷仪,明天顺元年(1457)进士,授给事中,曾去凤阳修缮明祖陵,节约开支以赈饥民。任应天府丞时,讨平海寇刘通。后任兵部、户部侍郎,主持修筑阳武至封邱、祥符、兰阳等七县黄河长堤,并引黄河水从中牟决口处至尉氏、下颖川、经涂山,汇淮水入海。又从东牟至兴济开凿12条渠引水人大清河,汇入古黄河人海。在高邮甓社湖堤东开复河50里以保障船只安全航行,人称此堤为“白公堤”,此后漕河上下数十年无大患。后升任都御史、刑部尚书、赐太子太傅衔归退,又3年在常州家中去世,享年68岁。他历掌谏、户、刑诸部,以利济助民为事,他说“秋霜之肃,何如春阳之和?”所以办案公正复和,甚得民心。白沂,字辅之,白昂子,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工部郎中,浙江、福建布政司参议,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因政绩卓著,由应天府尹擢都察院右都御史,著有《中丞选集》等。白悦(1498一1550),字贞夫,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尚宝司丞,永年州通判,江西按察司佥事,以诗文名于世。归退后在家乡建洛原草堂。白氏亦多书画名家,白仲,白昂孙,学晋人书甚工,时人以得其所书为荣。白悦,古文诗歌,行草小楷,皆有法意,兴所到濡笔引纸,往往屈其座人。白铭,善书法,与杨二溥、薛奕、唐宇昭齐名,有“薛白杨唐”四家之称。

    当代常州白姓人士中,多科技界英才:白生翔,庙桥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分会秘书长,主持或参与编制建设部主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作出了贡献。白友兆,马杭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物理系,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回国后长期从事X荧光分析技术、同位素应用技术等研究和开发,有多项发明获国家科技奖和发明专利,现任北京建隆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与白姓有关的史迹和地名有:白家桥原有明尚书白昂退隐后建卧归乐园,有明弘治年间江南巡抚彭澧撰写的《归乐园记》碑刻,今园、碑均不存。白昂孙白悦晚年在菱溪故居建有“洛原草堂”,洛原为其号,即不忘其先世由洛阳迁晋陵之意,有明翰林学士、四川新都人杨慎撰写《洛原草堂记》刻碑,今不存。柏树坆村在雕庄采菱村,原为白尚书先世茔墓,因古柏成林,因以柏树名称。白尚书墓在马杭白家坟村,昔有石坊、石翁仲、石兽、神道等,有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长沙李东阳撰墓志,洛阳刘健书碑铭。原城中甘棠桥南建有石牌坊名“父子京兆坊”,系明代常州府为表彰刑部尚书白昂父子登进士第而建,今已不存。今雕庄采菱村、清溪村、白家桥、浦前村等地为白姓聚居处,其地有10多个村庄有白姓居住。城区有白马巷,城郊有白庄村、白家塘、白家桥,卢家巷有白家巷,奔牛有白家庄,百丈有白家头村,鸣凰有白塘官村。以白为首字的村、塘、桥、墩、湾等地名有42处。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