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族系
 
 
在常族系
 

    徐,常州大姓。目前,全市有徐姓人口 6 .81 万 ,占全市总人口的3.35%,居第6位。徐姓在全国排列第12位,占总人口的1.7%,约2000万人。徐姓发源于江苏泗洪、安徽泗县一带,古代徐姓主要生活于苏、皖、鲁、豫的江淮地区。宋、元、明时期,徐姓在苏、浙、赣、闽四省繁衍最盛,形成了东海郡、高平郡、琅玡郡、濮阳郡、东莞郡五大望族,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我国东部大姓。因此,我市徐姓人口居住密度比较高。

    据考证,徐姓的主源始祖,是4000多年前的贤士伯益。他是上古时代东夷部落首领皋陶的后代。因助夏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地,即今泗洪及安徽泗县一带,后建立了徐国。传至春秋时代的徐偃王三十二世孙章禹时(公元前512年),吴国伐徐,引洪泽之水灌徐国都城(今泗洪县东南大徐台子),遂为吴所灭。亡国后,徐君子孙不忘故国,以原国名为姓。此外,周初殷商遗民6个氏族中有徐氏族。第三出自外族改姓徐。

    在秦汉时代,常州已有徐姓。至晋代“永嘉之乱 ”时,有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人徐藻合族南迁,居于今常州东南。其长子徐邈(344一397),勤行励学,博涉多闻,晋孝武帝招延儒士,补中书舍人,迁散骑常侍,晋安帝时拜晓骑将军。隆安元年,遭父忧,因哀甚而卒。《晋书》中称其“在朝十年,参综朝政,修饰文诏,拾遗补缺,劬劳左右,帝甚重之”。据宋《咸淳毗陵志》载,徐姓最早在常州为官的是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任晋陵主簿的徐寿之。徐孝嗣在齐高帝萧道成建元二年(480)任晋陵太守,后迁为“尚书令本州中正”。其后裔世居常州。

    据《毗陵徐氏家乘》(赐书堂藏版)载,始迁一世祖徐德辉,先世居宜兴。宋室南渡时,移居毗陵城内。后世子孙分迁城乡20余处,衍为徐姓大族。主要支脉有:第十六世仲衡居郡城西门,后派分为表场支、西门石皮场支、娑罗巷支。后裔中复迁横林街,衍为上塘东分支、中街分支、西分支、百花墩支、徐桥支、方庄支、焦溪东庄支、苏州朱雀桥支、无锡韩区支。第十六世仲谦后《常州新河徐氏宗谱》8卷 1947年存桂堂藏版世中有迁居岗头村、东置桥前湾、后湾(今马杭)、白家桥南岸上、天井桥后庄(今属戴溪)等地。有一支名为“武进新河存桂堂徐氏”,始迁祖徐元菽,世居江阴马镇(与徐霞客同族),自明景泰年间(1450一1456)迁居武进新河,即今新闸西连江桥。560余年来,后世衍为16支派。除世居连江桥的老三房、老四房、老五房,徙居郡城的有:千秋坊支、南河沿支、西直街支、怀德桥支。移居武进各地的有:焦溪支、南泊岸支(今属剑湖)、拦马坝支、谭家塘支、祁庄支、张家塘支(今属吕墅)、徐巷桥支、铁路徐家村支、谈家塘支、前萧庙大江村支、吴龙桥支(今均属新闸);南房分姚排桥支、黄楝树支(今属汤庄)、东仓堰支(今属小河)、沙沟村支、河南村支、东霍庄支、安家舍前舍支、中宅村支、老鹤咀徐家塘支(今三井邹村)。此族徐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现有族人4000余。另有一支“毗陵芦庄固本堂徐氏”,始迁祖徐少玄于元代至正年间(1345年左右),因战乱四起,民多他迁,自苏州吴县角直迁居常州郡城之南芦庄里(今马杭卢庄村),后世分居城乡十余处。有一支“锡山古十笏堂徐氏”,系宋初学者徐铉后世,徐铉世居会稽(浙江绍兴),宋初始居无锡东胶山横塘里,后世中有迁常州郡城牛磨井(今马园巷内)、鸣珂巷、化龙巷、茶山路等地。“毗陵崇雅堂徐氏”,世居西门陈渡桥,明初有徐受益者,为避建文帝靖难之役,移居郡南境之大洪港(今南夏墅大洪村)及周围诸村。另据《毗陵圩塘徐氏世谱》载,始迁一世祖徐尽臣,字效忠 ,世居河南新郑,宋徽宗朝进士。至宋高宗南渡时,为金沙县(金坛)令,子孙留居金沙册田镇。至第五世孙应璧,字世泰,官太常博士兼兵马监都尉,后世居金沙。其弟应奎,字星甫,号渠耕,徙居晋陵北郭门外,是为郡北郭塘桥(今属小新桥镇)、杨桥湾(今安家舍路西村)、清水沟(今属魏村)诸处始迁祖。三弟应教,字富五,宋孝宗时进士,迁居晋陵之东第,后复迁长江圩塘里(今新北区圩塘镇),是为圩塘始祖。此族徐姓徙居800 年,至今已繁衍至三十三世。后世中有复迁城内坎宫弄、索沟巷、庙直街、西仓桥诸地以及徐墅、徐河湾、徐家巷(今属百丈)、徐家村(今属小新桥)、徐家巷(今属圩塘)等。

    常州历史上,徐姓自古儒风传家,人才辈出:早在晋代,徐广(352一425),“承家学,百家数术,无不研览,年过七十,犹岁读五经一遍”。历官秘书郎、祠部郎、秘书监等职。至南朝宋武帝授以中散大夫。他上表辞归,潜心著作。著有《晋纪》、《晋仪注》、《史记音义》、《徐广集》等15种160卷。《晋书》、《宋书》、《南史》有传。徐贲,生于元代元统三年(1335),郡城人,官至河南布政使,工诗,善书画。山水法董源,楷法秀整,草书雄劲,与张羽、高启、杨基号称“明初四杰”或“吴中四杰”,为十才子之一,著有《北郭集》、《徐幼文集》等传世。徐述,字孟鲁,武进徐墅人,世代业医,医术高超。明永乐间召至京城入太医院,曾为永乐帝朱棣治病。并赐龚衣,授以官职,辞不授,遂厚赐金帛以归,以高寿终。其弟徐迪,精通针灸之术,亦高寿,时人称“二仙”。徐纮,武进人,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由刑部主事授广东按察使佥事,筑堤捍海潮,有利于民。抨击奸邪,贪吏望风解绶。后迁云南按察使司,卒于任所。著有《名臣琬琰录》56 卷,收人《四库全书》。徐永宣(1674一1735),字学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淡于仕进,辞官家居数十年,肆力于诗古文辞,其诗学苏轼。康熙四十年(1701),召集同社19人,举行苏轼逝世常州600 周年纪念祭,留下许多纪念苏东坡的诗文。著《毗陵六逸诗抄》等8种存世。徐书受(1751一1805),字尚之,永宣曾孙,学有本源,其诗“徘恻缠绵,意由心发”。少年之作,“近体绵丽,颇似渔洋,五古诙谐,不让子才”。乾隆四十五年副贡,官云南南召知县。与同邑黄景仁、洪亮吉等人称“毗陵七子”。

    稀世国宝“虢季子白盘”与常州徐氏有着一段名扬后世的故事。此盘系西周所铸,与商鼎、文王鼎并称“三宝”,距今已有2800年历史。千年以来,此鼎不知所终。清道光年间,常州徐燮均(字博兼,号阆宾,道光六年进士),在郿县知县兼理宝鸡县时,在宝鸡县虢川司(地名),偶见一农家喂马食槽,仔细观察其铭文,知为古物虢季子白盘,乃以100两银子购得。后徐燮均卸任带回,藏于常州城内鸣珂巷徐氏“天佑堂”。咸丰十年(1860)四月,太平军攻占常州,徐氏“天佑堂”毁于兵火,该宝物被护王陈坤书所得,藏于护王府内。同治三年(1864),淮军将领刘传铭攻占常州,该国宝被刘转藏于其家乡安徽合肥。刘氏子孙先后抵制国内权贵迫害及美英俄日等商人重金诱购。抗战中埋于地下,于1950年捐献给国家。郭沫若题诗曰:“虢盘献国家,归诸下天有。独乐易众乐,宝传永不朽。”现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另一件事是“徐青天冒死平奇冤”。徐大榕,安东乡吕墅桥人(新河存桂堂徐氏后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在任山东莱阳知府时,所属平度县发生一起张子布打死岳母案。徐大榕复审时,查清真情却是其小舅子、逆子罗有良打昏(未死)张子布,踢死老母,反诬张打死其母。徐大榕为张子布平反,治罗有良“大逆罪”。而京中某大员与徐有私怨,竟大翻此案,捕徐大榕入济南大狱受审,镣铐之外加大铁索折磨,夏日置其于粪堆边薰蒸,欲置其于死地。大榕临危不惧,从容作诗并上书申告,时人叹服。后经刑部复勘,认定罗踢死老母,案情大白。民众夹道大呼“徐青天”,后升任济南知府,事见光绪年间《武阳县志》。

    常州近现代徐姓中,英才辈出:徐伯昕,鸣凰人,曾助邹韬奋创办《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与马叙伦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建国后历任出版总署发行局局长、新华书店总经理、民进中央副主委。徐素白,鸣凰港东村人,常州“留青竹刻”创始人之一,近代著名竹刻艺术家。徐复,南夏墅人,南京师大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曾任南师大古文献所所长、中国训诂学会会长、《辞海》语词学科主编。徐乃安,城区人,地矿部研究员,地质学家,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徐至展,城区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光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光电协会中国地区主席,我国现代光学和激光科学研究重要带头人。徐旭常,城区周线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燃烧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徐文官,青龙乡人,机电部第十四研究所副所长,雷达专家,我国多种微波视距雷达的设计研制人。徐竹人,孟河大树村人,哈军工毕业,1985年率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试射洲际导弹获得成功。曾任海军某基地司令部副司令员。徐新,城区人,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徐银盟,东青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院长,教授。

    徐姓聚居地主要有:城区鸣珂巷、周线巷、西直街、南河沿、徐家坝(会馆浜路西)。城郊陈渡桥、新闸周围徐巷桥、前徐村等7村,西林朱夏墅大徐村及小徐村,吕墅桥前、后徐家村,横林镇及徐桥等6村,百丈徐墅、徐家巷等9村。与徐姓有关的地名有96处。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