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族系
 
 
在常族系
 

    毗陵为常州旧名,庄氏为江南著名望族,康熙年间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说:“大江以南,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毗陵庄氏家世尤盛。” 清学者朱筠说:“惟常之郡,吴都会所,峨峨庄氏,望族巨室,抱珪曳组,名声隆隆,越几百年”(《祭庄公文》)。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在其史学力作《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中更是赞道:“在16到19世纪间,常州的庄氏宗族发展为一个强大的亲属组织,其势力包括在地方上的高度社会声望,在全国政治上相当程度的政治影响力,以及书香世家的学术名声。例如清朝时庄氏宗族共有29人考取进士,其中11人在三年一度的北京殿试上表现优异,因此立即进入了翰林院,直接协助皇帝的日常政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为八修《毗陵庄氏族谱》题词说:“根本深厚,由来者远”。从这些描述可以想象毗陵庄氏兴旺发达、誉满天下之情景。

    毗陵庄氏,其世泽之绵长、功名之显赫、学问之宏深、业绩之卓著,名人之辈出,府第之辉煌,六者集于一族,是世所罕见的。

    一、毗陵庄氏的起源与派衍

    据邑人苏慎考证:在常州,庄姓有一万二千五百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二,排列第三十五位。唐代以前,常州是否有庄姓,待考。宋熙宁三年(1070),晋陵人庄谊为常州庄氏第一名进士。据现有的府县志及庄氏谱牒史料记载,常州古代有四支庄姓迁入,数百年后,已形成常州庄姓望族。

    最早迁入常州的庄姓,是“晋陵愿贤堂庄氏”,始迁祖庄埙,字用和。他在北宋末年宗室南渡时,于靖康二年(1127)自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徙居常州,任晋陵县教谕,后避居永胜东乡大刘寺,即今阪上中学所在地。嗣后子孙散居常州城乡数十处,其聚居地主要有:郡东丰北(今横山周围)、茅堰(今礼嘉秦巷村)、漕桥、于家塘(今礼嘉于家村)、杜墅、漳湟里(今属前黄镇)、郡城椿桂坊、南直街等地。此族庄姓迁常已有870余年,后裔已衍至三十五世,至今族人约有5000余人。

    第二支迁入常州的庄姓,是“江阴诒谷堂庄氏”,其始迁祖庄迪,南宋初扈驾南渡,自淮右奉阴迁居江阴桐里,后世分居江阴之云亭、璜塘、月城。约于宋末元初,有庄姓子孙移居常州东乡芙蓉圩、焦溪、三河口等地。其中一部分子孙迁居常州城内。

    第三支迁入常州的庄姓,是“武进追 远 堂庄氏”,其先世居凤阳,始祖庄槐。庄槐三世孙庄茂偕子庄铉等族人于元末明初之际,徙居常郡滆西太和观后(今武进厚余观后村),为迁武进始祖。今居于厚余、卜弋、湟里等地庄姓为其后裔。在明清之际,此族庄姓又有子孙迁居无锡、湘潭、辽阳等地。1932年第十一次续修宗谱时,迁居外省市的庄姓子孙仍旧归宗续谱,不忘先祖故土。

    第四支迁入常州的庄姓,即“毗陵济美堂庄氏”(简称“毗陵庄氏”),其始迁祖为庄秀九,自元末明初从金坛迁入武进佘宅桥北横堰村。据《毗陵庄氏族谱》记载,其先世居凤阳,后徙镇江,有庄邦一者在北宋后期自镇江徙居金坛西门第八都观庄,庄秀九为其八世孙。秀九传四世,有玄孙庄,明弘治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参政。明庄起元、清庄存与、庄培因、庄述祖、庄蕴宽等历史名人皆出于此族。六百四十余年来,此族庄姓子孙昌盛,人丁兴旺,已蔚为大族,至今已繁衍至二十四世,分居派系数十支。

    毗陵庄氏源自安徽凤阳。庄子所居蒙地、所仕漆园、所游濠水均为旧时凤阳府所辖。毗陵庄氏因此认庄子为宗族始祖。《毗陵庄氏族谱·起元序》称:“吾庄氏或云楚庄王后,以谥为姓,此不可知。溯自濠梁之间漆园叟为始祖,当得近之。后由凤阳南渡镇江,今尚多族属焉!宋哲宗元佑七年邦一公从镇江徙居金坛,自是谱牒历代可稽,毫无遗漏。……传至秀九公赘居毗陵蒋氏,因家焉,为毗陵始祖。” 龚自珍在《诰授资政大夫礼部左侍郎庄公神道碑铭》中亦称:“大儒庄君,讳存与,江南武进人也。……周时有仕为漆园吏著书内外篇者,其祖也!”

    毗陵庄氏认庄子为宗族始祖,再认邦一为镇江徙居金坛始祖,三认秀九为金坛徙居毗陵始祖。家族流徙过程为“凤阳——镇江——金坛——毗陵”。

    邦一的子孙,除大多定居金坛外,第二世尧一流寓徽州,第三世舜二赘于金陵,第八世禄一充辽东复州卫军,秀九赘毗陵大名乡蒋氏,秀十赘金渊赵氏,富二的后裔曾任吴淞千户(现存有《嘉定庄氏家谱》可考)。

    邦一的第五世孙、秀九的曾祖庄必强,字守长,号义亭,又字弱翁,为宋徽宗大观三年

    (公元1109年)己丑科贾安宅榜进士,先后任常州知府和翰林学士。《金坛县志》卷七《选举志》:“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庄必强,字弱翁,调兰溪县尉,历祠部右司郎中,知常州,终朝大夫。品行端粹,历仕有声,今金坛武进庄氏皆其系。” 又宋《咸淳毗陵志》卷八《秩官郡守表》:“庄必强,绍兴十八年八月左朝请大夫,十九年四月罢。”

    庄必强生子三:显七、显十一、显十四。金坛西门一支为显七后裔,毗陵佘宅桥一支为

    显十一后裔,吴淞一支为显十四后裔。庄必强次子显十一,讳政,字直夫,号少亭,任海盐县丞。故《毗陵庄氏族谱》中署名“太子宾客观文殿学士进右丞相颖川陈康伯”所撰序云:“历传至我宋,父子德业焕赫,为时名宦,而遂为天下右族也。” 

    显十一生子四:南一、南二、南三、南四。南四生子二:秀九、秀十。秀九赘毗陵大名

    乡蒋氏,因入籍居佘宅桥(嘉泽)北横堰村为武进始祖。秀十讳至德,赘金渊赵氏,因入籍四墩为溧阳始祖。

    秀九徙常,定居武进佘宅桥横堰村,其时为元末至正年间。秀九生子名林,林生二子,长子名斌,为郡城庄氏始分祖,后裔散居武进嘉泽、夏溪、湟里、马驰沟、郡城西门织机坊和东门太平仓;次子名敬,为淹城庄氏始分祖,后裔散居武进淹城、湖塘、丫河、白荡、新沟、马家桥、塘门桥、溧阳戴埠、宜兴周铁桥等地。随着年代久远,部分后裔已经流徙散播于海内外。

    二、毗陵庄氏的科名与仕宦

    历史学者沈云龙称:“有清一代,江南各省之科名,谈者每侈言苏州之盛,实则常州之学术与科名均盛极一时,鲜有能与之抗衡者”(《常州科名之盛》)。嘉庆年间礼部左侍郎刘跃云说:“江左科名之盛,颇推吾郡,而吾郡科名之盛,尤推庄氏。盖庄氏自秀九公徙居武进,三传至鹤溪公,以进士起家,政事行谊,推重乡国。嗣后,孙曾蕃衍,甲第蝉联,迄今三百余年,家声益振”(《毗陵庄氏族谱序》)。艾尔曼说:“晚明时期,庄氏家族迅速崛起,……在常州的声望和影响超过唐家。……到清声望显赫,几乎成了进士‘生产工厂’。”(同上)。 

    明清之间,常州名门望族芸芸丛生,诸如唐氏、杨氏、吕氏、恽氏、赵氏、刘氏、钱氏、盛氏、瞿氏。在这些家族当中,论及科名之盛,庄氏尤为著称。

    秀九徙常,以务农经商为本,然传至第四世庄,考中明弘治九年丙辰科进士之后,毗陵庄氏子弟渐以求取功名、实现政治理想为奋斗目标。再传至第八世庄起元和庄廷臣同祖兄弟,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双双考中进士,分别徙居常州郡城西门织机坊和东门太平仓,人称“西庄”和“东庄”,从此家声大振,一发而不可收,累世科甲,门庭煊赫。从万历年间第八世到光绪年间第二十世,二百八十四年间,代代甲乙榜上有名,共出状元一名(庄培因,第十二世)、榜眼一名(庄存与,第十二世)、传胪一名(庄应会,第九世),进士三十五名,举人八十二名,贡生五十四名。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的第十二世和第十三世,庄氏科名达到鼎盛时期,出举人、进士达三十人之多,其中不乏兄弟鼎甲、兄弟会魁、兄弟三进士、七世十九进士等殊荣。

    如第九世庄应会于顺治年间在朝任刑部侍郎,其二子冋生和朝生均授职翰林院检讨,时有 “美济簪缨事业,迈三苏之盛;辉联华萼文章,擅二宋之奇”的赞语。再如第十一世庄柱于雍正五年丁未科殿试本已被考官拟为状元,后被雍正皇帝调置二甲第二,其兄弟五人三进士、一举人、一副榜,当时有对联赞道:“几乎状元及第;也算五子登科”。其两个儿子,一榜眼(庄存与,乾隆十年乙丑科一甲第二),一状元(庄培因,乾隆十九年甲戌科一甲第一),人亦称其父子为清三苏。古代风俗惯例,若有人高中状元之后,地方官吏即邀请状元夫人登城撒谷,以求吉兆,榜眼、探花夫人亦被邀请。乾隆年间,乙丑状元钱维城、榜眼庄存与姑舅表兄弟双双夺魁天下,常州地方官吏援例请两家登城撒谷。两家当时各有母亲健在,而且钱母为嫂,庄母为姑,姑嫂俱率儿子、媳妇、丫鬟、仆妇登城撒谷,鱼贯而行,环佩叮当,花团锦簇,光彩四射,一时轰动城乡,万人空巷,争睹风光,传为动人故事。九年之后,庄存与弟庄培因又考中状元,可谓锦上添花,烈火烹油,因庄培因夫妇正在京城,地方官员就专请庄母撒谷,郡城内外,引起又一次的轰动。一位妇人两度撒谷,举世无双,庄氏科名,更为天下瞩目。

    庄氏子弟宦迹遍布天下,上至朝廷,下至县令,东至台湾(第十三世庄年于乾隆九年任福建台湾道),西至新疆(第十四世庄肇奎于乾隆四十九年任伊犁抚民同知),北至辽宁(第八世庄起元于明天启七年任天津饷道与关内外道),南至广西(第二十世庄蕴宽于光绪三十一年任太平思顺兵备道兼广西边防督办)。历任京堂二(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参议)、卿贰二(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翰詹(翰林院官员)十一,省府县级官员以百计数。

    庄氏门生亦遍布天下。庄氏子弟曾任皇帝与皇子的老师(庄存与于乾隆十七年入值南书房,于乾隆三十三年入值上书房)。庄氏子弟担任会试副总裁一人(乾隆辛卯恩科,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第十二世庄存与),乡试主考十二人次(顺治辛卯湖广,宏文院检讨第十世庄冋生;顺治庚子顺天,翰林院检讨第十世庄朝生;康熙甲午浙江,翰林院编修第十二世庄令舆;雍正癸卯四川,翰林院编修第十一世庄楷;雍正甲辰湖南,礼部仪制司郎中第十二世庄清度;乾隆壬申湖北,翰林院编修第十二世庄存与;乾隆癸酉湖北,翰林院侍读第十二世庄存与;乾隆丙子浙江,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第十二世庄存与;乾隆丙子福建,翰林院修撰第十二世庄培因;乾隆辛卯浙江,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第十二世庄存与;乾隆癸卯山东,翰林院侍讲第十三世庄承篯;道光癸卯山西,翰林院编修第十七世庄受祺),正如清学者陆继辂所言:“世有达官,门生故吏半天下(《庄叔枚墓志铭》)”,因此毗陵庄氏门墙高峻,桃李灿烂,大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恢弘气度,令无数士子肃然起敬,心向神往。

    庄氏家族备受皇帝的恩宠,受朝廷覃恩晋封为大夫、配偶晋封为夫人等诰敕者计二百十四人次。

    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曾八次召试毗陵庄氏子弟,钦取录用,赐以功名,授以官职,恩赏内缎荷包。如康熙四十四年南巡驻跸扬州行宫,第十一世庄楷考取第二举人,赐墨刻御书千字文一部。乾隆二十二年南巡过常州,赐前浙江温处道副使第十一世庄柱御书石刻一、缎四端。雍正十二年,第十三世庄梁奕出家佛门,雍正皇帝召见命居圆明园悟道,赐紫衣及法名超盛。十三年,特封无阂永觉法师,赐银印,有专敕一道。

    毗陵庄氏因为官清廉,功绩卓著,颇受百姓拥戴,朝廷宠幸。许多地方建有庄公祠,郡城建有庄氏三贤祠(今觅渡桥小学),西内直街(今西瀛里)建有“世科第”牌坊和“兄弟翰林”牌坊。“世科第”牌坊为庄氏有功名者自庄至庄清华凡一百零四人而立;“兄弟翰林”牌坊为庄应会、庄冋生、庄朝生父子三人而立,以“表庄氏科名之盛,为一代观瞻之情”。

    三、毗陵庄氏的家学与流派

    毗陵庄氏在科举上的巨大成功是与其独特的家学传承分不开的。

    清学者洪亮吉说:“庄故方雅之族”,入其门,则“盈尺之壁,皆凿楹而贮书;胜衣之童,知盘辟而雅拜”(《从母庄孺人墓表》)。李兆洛说庄氏子弟:“皆能守其家学,粲粲彬彬,望之若王谢子弟,别见标格”(《庄君卿珊行状》)。台湾学者蔡长林为之说:“庄氏之所以能世为里中望族,子孙粲粲彬彬,望之若王谢子弟者,实以能守其家学,循科举之路所致”。(《常州庄氏学术新论》)。

    毗陵庄氏家学的根基是人品与学问。

    在人品塑造上,庄氏家学要求子弟恪守礼教,修身齐家,奋勉自励,事业有成。

    毗陵庄氏家族第一位入仕者庄在遗嘱中谆谆告诫子孙说:“ 予虽忝科第,方居官也,贪贿之心绝无,天人共鉴;及居家也,谋利之心又拙,乡邦共知。……游庠校者,必检身力学,务底有成。业畎亩者,必勤耕慎获,务期于有秋。…… 勉勉循循,各相砥砺,使人人见者,必称曰:庄氏有礼义之教,而出是贤子贤孙,庶免无赖子弟之诮,为子若孙能谨守吾言,则为孝子顺孙矣!”(《毗陵庄氏族谱·鹤溪公遗嘱》)

    庄起元在家训中强调:“夫人一身非小,并天地为三才。一念非微,通鬼神无二理,其要在先定志。孔子有观志之训,孟子有尚志之言,固知终身之底绩,起于一念之发端。彼颓靡不振者,诚无足比数,即使智能料事,材堪立业,而学问不根于身心性命之微,经济不范于修齐治平之道,终非圣贤豪杰之极轨也。当知富贵不在爵禄,而自有至富至贵者存;生死不在躯壳,而自有不生不死者存。故读诗书者,不止取科第而务希圣贤;业菑畬者,不但求温饱而贵兴礼让。夫然后吾身不愧于天地鬼神,而可以为圣贤豪杰矣。” (《毗陵庄氏族谱·鹤坡公家训》)

    清学者臧庸评价庄存与说:“治家严而有法,不苟言笑,于世俗声华、玩好之属,澹然无所嗜。性清介,严取予,谨然诺,饮食衣服刻苦自持。奉差使所过食用必自治,并戒仆从,不勤馆人,故所莅下车舆颂翕然。教子孙持家范,勿令稍染时趋,接物中正平易,人亦无敢干以私者。家居宇舍精洁,器物整齐,书籍时亲检点,勿使稍有参错。”(《礼部侍郎庄公小传》)

    在学问研习上,庄氏家学要求子弟娴熟经典,博览群书,洞幽烛微,知人论世。

    庄氏家学要求子弟通晓儒家经典,学识丰富博雅,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经史子集无一不通,琴棋书画无一不晓。臧庸称庄存与:“幼秉庭训,习朱子、小学《近思录》,长益沈潜经义,诵诗读书,惟以知人论世为准。故所造洪博深邃,莫测其涯涘。若天文、舆地、河渠、水利、律吕、算数之学,莫不覃思殚究,口吟手披,率至夜分始就寝。谓学以养其良心,益其神智,须旁广而中深,始能囊括群言,发其精蕴。又云:‘读书之法,指之必有其处,持之必有其故,力争乎毫厘之差,深明乎疑似之介。’尝自署斋联云:‘玩经文,存大体,理义悦心;若己问,作耳闻,圣贤在坐。’其平生得力语也。”(同上)

    刘逢禄提及母亲庄太恭受其祖父庄柱、父亲庄存与所教而云:“南村公(庄柱)邃于理学,尝授以《毛诗》、《小戴记》、《论》、《孟》及《小学》、《近思录》、《女诫》诸书。外王父礼部侍郎方耕公(庄存与)为当代经学大儒,又获闻六艺诸史绪论。故自幼至老,酷耽书籍,马、班、范、陈诸史,温公之《通鉴》,尤周览不倦。……不孝逢禄年十一、二岁,每当晚课毕,或塾师岁时解馆,即亲授以《楚辞》、《文选》及唐宋人诗文,曰:‘家学不可废也’”(刘逢禄《先妣事略》)。

    毗陵庄氏家学的特色是兼收并蓄,自成一家。毗陵庄氏子弟于学无所不窥,博观而约取。庄勇成(第十二世)说其族兄庄存与:“制艺得力于闲汀公,初好金陈,冞入阃奥,晚喜唐荆川;研经求实用,则肇端于蒋济航、钱太拙两先生,其笃志深邃,穷源入微,独有会心。于汉则宗仰江都,兼取子正、平子;于宋则取裁五子;于明则欣慕念台、囗斋。要其寝食弗谖,则荟萃于六经四子之书,盖自幼耳濡目染,秉承庭训。至天文地舆算法乐律诸子百家靡不浏览,由于意所笃好,博观而约取。”(《少宗伯养恬兄传》)

    毗陵庄氏家族缔姻必崇门第,交友必择贤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学界领袖、地方名门如唐顺之、孙慎行、杨廷鉴、吕宫、赵熊诏、钱维城、刘纶、赵翼、洪亮吉、盛宣怀、瞿秋白之上祖等家均有姻亲关系,亲朋中著名者尚有恽寿平、沈德潜、袁枚、赵怀玉、恽敬、张惠言、李兆洛、陆继辂、刘逢禄、宋翔凤、段玉裁、龚自珍等人,几乎囊括当时江南名流。通过联姻交友,毗陵庄氏家族既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有着牢固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望族共同体,又相互交流,囊括群言,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家学理念。

    庄氏家族独特的家学理念深受唐荆川和东林党人等常州地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唐荆川是庄氏第五世庄齐的女婿,于学无所不精,是明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嘉靖三大家”之一。孙慎行是唐荆川的外甥、著名的东林党人,其孙女为庄氏第九世庄玉铉之妻。唐荆川和东林党人最核心的思想即是提倡政治改良、经世致用,最终奠定了庄氏家学的发展方向。

    正如艾尔曼所说:“学术研究中的家世传统在中国思想史中一直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像庄氏这样的儒家学者不会凭空产生他们的政治文化图式,他们的思想是在一个范围更广泛的,以宗族血缘纽带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中形成的”(《增修常州庄氏族谱序》)。

    毗陵庄氏家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改良社会。蔡长林说:“庄氏家学不止是为应付举业而准备,更是为日后出仕用世而准备。……博雅与务实,已成为庄氏家学的传统;而周于世用,则为庄氏家学的目的。” (同上)

    庄氏家学最杰出的代表是第十二世庄存与,字方耕,号养恬。乾隆十年榜眼及第。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湖北与浙江乡试主考官、乾隆辛卯恩科会试副总裁、湖南、顺天和河南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他受过广泛的儒家理论和实学教育,他人仕以后负责过历算和医药管理。他的《药说》类似唐顺之的《药论》,他的《算法约言》收录在常州地方志书的“数术类”,列在唐顺之《勾股》等六论之后。这些,可以看到庄存与力图继承唐顺之早年的研究。他兴趣广泛,而处处都在仿效唐顺之会通经术与经世的学术实践。庄存与特别推崇唐顺之“研经求世用”的主张。当时常州著名的经世学者李兆洛把庄存与的“经术”主张与唐顺之、薛应旗联系起来,称颂庄存与是常州文化传统的杰出代表,既是庄氏家学传统的产物,也是常州地方学风的体现。

    在庄氏家学的基础上,由庄存与开创的常州今文学派,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庄存与以今文《春秋》公羊学阐发微言大义,借着经学的遮掩,特别是孔子褒贬传统的历史掩饰,间接表达他对当时政治的批判与社会改革思想。后将学说传承于其侄庄述祖与门生孔广森,庄述祖再传承于庄存与外孙刘逢禄、庄述祖外甥宋翔凤及庄存与孙庄绶甲、重侄孙庄有可,由此蔚然大观,斐然有闻。因以上诸人均为庄氏族人以及庄氏姻亲、弟子门生,故又称庄氏学派,又多为江苏常州府人氏,所以又称常州学派。

    常州庄氏学派推崇西汉今文经学,研究兴趣在《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为儒家经典之一。然公羊学自汉以后,若潜流于地下,沉沦千余年。至清乾隆时期,统治日渐腐朽,社会危机潜伏,遂为公羊学的重起提供了历史条件。

    常州庄氏学派的公羊学研究导源于庄存与所著《春秋正辞》,成为这一学说复兴的标志。该书据西汉董仲舒、东汉何休的“公羊学”,专力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稍后的孔广森著《春秋公羊通义》、刘逢禄著《公羊何氏释例》都是一脉相承地阐抉“微言大义”为宗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龚自珍、魏源打出“公羊学”旗号,探究何休所谓《公羊传》中的“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借经学议政事、改风俗、思人才、正学术,把“公羊学”研究与经世、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抨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其逐渐变为一种政治学说,这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所遵循,成为他们理论建设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想传统。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危机加深,公羊学派更为风行。近代的公羊学派大多继承龚、魏的传统,其中的精锐者更成为新思潮的弄潮儿,康有为、梁启超等就是利用“公羊学”的“三世”、“托古改制”等学说,作为其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谈改制,议变法,为一时大势所趋。康有为使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公羊经学相结合,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大同书》等,倡变法以图强,成为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

    艾尔曼说:“谁是庄存与?在接受了魏源和龚自珍代表19世纪中国的改革精神之说法的史学家笔下,他通常会在注脚里被提上一笔。谁是刘逢禄?在历史叙述里,他通常只是魏源和龚自珍的老师。然而,若是细读常州庄家与刘家的历史档案、家谱和手稿,学者自会感到一阵晕眩。庄存与和刘逢禄站在帝国晚期政治世界的舞台中心,相较之下,魏源和龚自珍乃是边缘角色(《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 通过研究,艾尔曼发现,早在乾隆年代,大学士庄存与和乾隆的宠臣和珅之间的对立竟然是今文经学再度复兴的关键因素。因此他主张从“清今文经学的线性历史叙事的固有偏见”中解放出来,以“开端代替终结”,即从“康梁”转向“庄刘”,充分估量庄存与、刘逢禄在十八世纪今文经学勃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常州庄氏学派,上承东林党人和唐荆川,下启魏源、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倡经世致用之说,行社会改良之风,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已成为当前史学界日益引起重视的研究对象。

    四、毗陵庄氏的名人与故居

    毗陵庄氏族大世远,家学传承,子弟修身立志,刻苦自励,因此名人辈出,业绩显著。

    毗陵庄氏名人记载于国志、省志、府志、县志和各种典籍的不乏其人,如载于清《国史列传》的有庄存与、庄裕崧;《大清一统志传》的有庄应会、庄应诏;载于《常州府志》的有庄、庄廷臣、庄起元;载于武进、阳湖县志中“忠节传”的有庄保生、庄缤澍二人;“宦绩传”的有庄令翼等二十人;“儒林传”的有庄述祖等三人;“文学传”的有庄冋生等十二人;“孝友传”的有庄京生、庄炳芝二人;“艺术传”的有庄宝书、庄存二人;“方外传”的有庄超盛一人;“贤淑传”的有唐顺之妻庄氏等四人;“贤孝传”的有汤雄业妻庄氏一人;“贞孝传”的有庄有筠女等二人;“节孝传”的有刘学逊妻庄氏等二人;“才媛传”的有庄盘珠等四人。《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版)收录毗陵庄氏名人庄一夔等十八人。儒学大师刘逢禄《集岁暮怀人诗》小序云:“敦行孝友,励志贞白,吾不如庄传永;思通造化,学究皇坟,吾不如庄珍艺”,以此足见庄氏家族人才之盛,造诣之深。

    据《毗陵庄氏族谱》记载,毗陵庄氏于明清两代入祀名宦祠者五人,乡贤祠者四人,孝悌祠者一人,昭忠祠者三人,忠义祠者一百十七人,节烈祠者一百零二人,节孝祠者一百十人。特别是在咸丰庚申年间太平军攻陷常州城时,城内庄氏殉难者男性有九十四人,女性有一百零一人,其中除不屈而被杀者,大都为城陷之时仰药、投水、上吊、自戕而死者。城外庄氏殉难者亦为数不少。据《武进县志·忠节传》记载:“庄缤澍,字玉繁,县学生,侍郎存与曾孙,承家学,通律历,兼工隶书。 ……咸丰十年,粤贼陷常州,缤澍年已七十八,端坐骂贼,被斫死。子仪韶,字凤起,廪生,知父不免,贼入即投河死。缤澍从祖弟延准,字子久,工古文词,善教子弟,严而有恩,贼至偃卧不起,厉声叱之。贼斫之,不殊,迨夜匍匐至厨中,咽草灰而绝。其族弟敏,字蝶缘,博闻强记,亦善星历,附监生,誊录议叙浙江盐大使。将之官,贼至,与里人登陴守御,城陷自经于家。又其族庄则敬,府学生,与子维钊巷战死,维钊妻女同时骂贼死。庄其渊,议叙,从九品,与团民守西门,闻南门陷,前拒力战死,妹及女皆死。”从中可见当年庄氏族人笃守家教、慷慨赴难情景。

    毗陵庄氏家族子弟家学传承,著书立说。据不完全统计,自明至今,有著作传世者有一百五十人之多,留有著作五百七十余部。如庄述祖(第十三世)即著有《夏小正经传考释》十卷、《尚书古今文授读》四卷、《尚书记章句》一卷、《尚书古今文考证》七卷、《尚书杂义》一卷、《尚书考证》、校《尚书大传》三卷、校《逸周书》十卷、《书序说义考注》二卷、《毛诗授读》三十卷、《毛诗口义》三卷、《毛诗考正》四卷等五十二部二百七十二卷之多。

    毗陵庄氏家族的妇女亦是满腹珠玑,才华横溢,共有二十七部诗词作品集问世。如第十四世庄盘珠,字莲佩,“幼颖慧,好读书,尝从其兄颖曾受汉魏六朝唐人诗,读而好之,因效为之,辄工其诗,多幽怨凄丽之作”,词作更佳,无不珠圆玉润,妩媚可爱。庄盘珠有《秋水轩词》和《莲佩诗钞》问世,其事迹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和《武进县志·才媛传》。

    毗陵庄氏还有大量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存世,如庄冋生(第十世)精绘人物山水花卉并工书法,其在翰林时,绘画作品深得顺治皇帝的赞赏。庄冋生于常州郡城居宅名为赐瓯堂,后有玉山草堂万卷楼,藏书甲于吴会,与太仓钱牧斋尚书绛云楼并称,吴梅村《汲古阁歌》首二句云:“嘉隆以后藏书家,天下毗陵与琅琊”,所言毗陵指的即是庄冋生。

    毗陵庄氏著名的书画家还有:庄宝书(第十三世),专精行楷草;庄存(第十四世),精绘花卉;庄又朔(第十四世),工籀篆书;庄冠南(第十五世),工篆楷书并工制砚镌刻;庄缤澍(第十五世),工八分;庄裕崧(第十五世),精画山水并泼墨花卉;庄永男(第十六世),工画山水;庄诰(第十六世),工草书;庄洵(第十七世),工楷书;庄受祺(第十七世),善北朝正书晚工篆书;庄凤威(第十七世),工行草;庄启(第十九世),工隶书;庄沉(第十九世),工行草;庄曼仪(女、第二十世),工花卉;庄曜孚(女、第二十世),得恽南田画派真传,以没骨花卉著称;庄闲(女、第二十世),书习北魏碑帖;庄久达(第廿一世),书法五体皆精,上海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毗陵庄氏家族还热衷于办学,在家乡先后主办或参与创办常州私立中学、正衡中学、芳晖女中、粹化女学、冠英学堂、育志小学、幼幼女学、涤氛蒙养院等学校。在外地,许多在官的庄氏子弟重教兴学,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人才,赢得极好的口碑。如庄蕴宽任广西梧州知府时设立的冰井学堂(1905年)是梧州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任太平思顺兵备道兼广西边防督办时,在龙州开办的将弁学堂(1904年),是广西最早的军官学校;在龙州开办的广西陆军测绘学堂(1906年),是广西最早的测绘学校;在龙州开办的广西巡警学堂(1907年),是广西最早的警官学校;在龙州开办的广西边防法政学堂(1907年),是广西最早的政法专业学校;在龙州开办的广西边防陆军步兵教导团(1907年),是广西最早的陆军步兵学校。一时学堂林立,俊才星驰,其中著名者有蔡锷、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毗陵庄氏参与办学的著名人物有庄殿华(第十六世),庄洵、庄仁黼、庄先识、庄凤应(均为第十七世),庄鼎彝(第十八世),庄百俞、庄中希(均为第十九世),庄蕴宽(第二十世)等,为国家与地方早期新式教育作出重大贡献。

    毗陵庄氏的三大杰出人物是清的庄存与、民国的庄蕴宽、当代的庄逢甘。

    庄存与(1719—1788),第十二世,乾隆十年榜眼及第,开创常州今文学派,其学说传承魏源、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导致戊戌变法的发生,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功名与学术均出类拔萃。其事迹于上文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庄蕴宽(1867—1932),第二十世,字思缄,号抱宏。在晚清,曾任梧州知府、太平思顺兵备道兼龙州边防督办。任职广西期间,以武功肇建广西。曾请曾汝憬、钮永建、蔡锷、李书城等开办新式学堂,选拔了李济深等人去军校深造,东渡日本考察,回国训练新军。因同情革命,与孙中山来往,曾亲自帮助黄兴脱险。民国元年,任江苏都督。民国三年起任北洋政府肃政厅都肃政史、审计院院长等职。处理过副都统王治馨贪污受贿案、五路大参案中的津浦路局局长赵庆华贪污舞弊等有全国影响的案件。他还是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在筹建、管理故宫博物院期间,为护卫故宫国宝,他以个人名义向外国银行借贷三万元,平息了索薪工潮;斡旋各方,阻止了直鲁联军进驻故宫;为防国宝重器流失,向报界公开发表启事,要求组织清点,阻止了北洋政府用简单方式办理移交。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杨度等六人组织所谓“筹安会”,为称帝做准备,一时国内哗然,反响不一。在政府内部,有的部门为求一己之利,予以附和;有的部门虽有异议,却慑于袁世凯的淫威,不敢明确表态。而时任都肃政使的庄蕴宽致书袁世凯,痛陈帝制不可为,民意不可假,时代潮流不可拂,提出要取消洪宪年号、撤消大典筹备处,参政院应即闭会。他公然蔑视帝制,不用“奏折”,而用公函请国务卿徐世昌转呈,此后,他又召集特别会议,议决呈请袁世凯“迅予取消,以靖人心”。对推翻封建王朝,建设民主政治,培养国家人才,保护故宫珍宝,做出了巨大贡献。

    庄逢甘(1925—  ),第二十世,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协副主席,曾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解放军中将。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95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即时回国参加建设,与钱学森一起,长期进行导弹、火箭、载人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在大型风洞设计与建造、冲压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与建设、运载工具的气动研究试验、非定常旋涡主导的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倾注毕生心血,功勋卓著,永垂青史。

    毗陵庄氏家族在现代尤多教育界、科技界、医学界精英。

    庄泽宣(第二十世),著名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历任北京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心理学教授,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浙江大学教育系教授,广西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教育概论》、《西洋教育制度之演进及其背景》等数十部著作,开中国现代教育理论之先声。

    庄逢辰(第二十世),庄逢甘大弟,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学家,解放军少将。现任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创立了液体推进剂高压蒸发模型,提出了自燃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燃烧过程计算综合模型。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火箭、飞船发动机研制做出重要贡献。

    庄逢康(第二十世),庄逢甘二弟,为皮肤病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庄逢源(第二十世),庄逢甘三弟,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生物学家,其成就列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辞典。

    闻名全国的专家学者还有果树专家庄宝仁、眼科专家庄曾渊(均为第十八世)、音乐家

    庄本立、出版家庄百俞、麻醉学专家庄心良、土壤学专家庄季屏(均为第十九世)、搪玻璃专家庄柄群、建筑设计专家庄金元(均为第二十世)、精密机械及仪器专家庄夔、兵工专家庄权、书法家庄久达、翻译家庄绎传(均为第廿一世)、人类学家庄孔韶(第廿二世)等人,其事迹于互联网上均可查阅。这个家族还有许多子孙散居海外、北京、上海等地,事业上多有建树。

    毗陵庄氏无论在城乡均曾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第八世庄起元中进士后,在常州郡城西门织机坊(今延陵西路早科坊至杨柳巷段)坐南朝北、从西往东大规模建造芳晖堂、济美堂、星 聚 堂、维祺堂(传胪第),人称“西庄”。据《毗陵庄氏族谱》记载:“太仆公始建济美堂,即而芳晖堂、星 聚 堂、相继营建。甲第连甍,高楼迭峙,……父子异宫,命士之荣,内则之备,斯为盛矣。” 

    芳晖堂为起元长子庄应德居住。内有翠萝深处、书屋、池塘、竹园,原屋计六进。今早科坊中段有小巷名池塘沿地名即出于此,民国初在此宅开办常州最早的女子中学芳晖女中。

    济美堂为庄起元与五子庄应诏共同居住,原屋计五进。门前挂有“词林振翮”额,为明巡抚佥都御史张国维书;厅堂挂有“天宠世承”额和“万石君家”额;济美堂二门上楣向内挂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十字额;济美堂厅事一联,楠木剞刻句云:“座有贤人侣,家藏太史书”,书法纵横跌宕,大径尺余,兼擅宋四家之能。这些匾额,昔日都是朱漆金书,极为辉煌。

    星 聚 堂为起元三子庄恒居住。其地在今瞿秋白纪念馆对面,早年秋白家无处栖身,通过祖母庄氏(第十七世庄士全之女)而暂居此宅。内有九皋楼,上下十间,中间六间为正楼,两旁是厢楼,正楼和厢楼之间有用石板铺面的天井,原房屋计五进。星 聚 堂二门上楣向内有“五侯家”三字额,陈翼飞书。因庄恒兄弟五人皆以侯为字,而庄恒恰好字“五侯”,故借用以题门额。其中有庄氏塾馆(瞿秋白童年读书处)。

    维祺堂(传胪第)为起元四子庄应会居住。后庄应会以崇祯戊辰二甲传胪遂改为传胪第,原房屋计九进。东弄自前门至后门约三十余丈。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第八世庄廷臣考中进士后在常州郡城东门太平仓坐北向南建造宝砚堂,人称“东庄”。至清康熙年间庄柱又加以扩建,后乾隆年间庄存与继续扩建。仪门正中原有“榜眼及第”、“状元及第”竖匾两方。因庄培因以乾隆甲戌一甲一名及第,遂改称状元第。内有启裕堂、循陔堂、慎余堂、赐砚堂、薇晖堂,各院落并花园,基址十四亩多。又门前场地照墙水码头。宅分中、东、西三路,原屋一百余间。

    西庄与东庄后裔的其它府第尚有:星 聚 堂后宅、寿南堂、纶誉堂、二知堂、赐瓯堂、洗马桥宅、听彝堂、一篑草堂、保诒堂、小山堂、麻巷宅、培源堂、三省堂、县学旁宅、观子巷宅、敦 睦 堂、存雅堂、欢喜坚固室。几乎覆盖常州各城厢,故当时有“庄半城”之称。

    康熙年间,第十世庄冋生在杨柳巷建园,遍植杨柳,巷因以为名。清《常州赋》有“过杨柳之巷,迎风碧柳垂檐”之句。园中池水环绕,轩亭洞明,鞭石成桥,回廊曲折,花木掩映其间。并有万卷藏书楼、玉山草堂等,为郡城胜地,后毁于兵火。

    庄氏故居除状元第及其他少数门第外,大多集中座落在杨柳巷和早科坊之间及周围,虽历年来遭受较大毁损,但至“文革”结束时基本格局仍存,大批明清古建筑尚在,它与历史上曾有和目前仍被修复的篦箕巷、大码头、接官亭、文亨桥、朝京门、西瀛门、西吊桥、古城墙、古街道(外西直街、内西直街、早科坊)、古里弄(济美里、星聚里、传胪里、世科坊弄)、古牌坊(“世科第”牌坊、“兄弟翰林”牌坊)、古运河、今运河、西水关、庄氏大宗祠、三贤祠等全方位展示出常州古城的风貌,具有极为深厚、国内罕见的文化内蕴。

    然在近年开始的大规模城市改造与拆迁之后,目前尚保留的庄氏府第仅有济美堂、传胪第、状元第与欢喜坚固室的局部遗存,尚可供人观其一斑,想象昔日的辉煌。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