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方志馆 >> 百家姓 >> >> 内容
在常族系
发布日期:2014-10-27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于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河南沁阳市北部一带,是古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8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在江苏金坛,于姓人口约有6000多人,排名前10位,约占全市人口的1.11%。而历史上,金坛于姓人口鼎盛之时,城内甚至有“于半城”之说。这样的比喻略带夸张,但事实上,明清之际,于氏家族不仅是金坛当地数一数二的名门,即使在江南地区也堪称望族。

河南是于姓的发祥地。南宋时期,金坛于氏一脉即由汴梁(今河南开封)迁居洮西王母观一带。据光绪版《金坛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5),于家出了第一位贡生于本(字以道),曾为嘉兴府通判,一个从八品的官职,负责督运粮饷。成化十年(1474年),于家出了第一位举人于镒,字南金,号契翁,后代尊为契玄公,其父于盛。于镒做过江西万载县的知县,为人端重,精于程朱理学,治理县务主张以德化民。也就从于契玄开始,于氏家族迁入金坛城内居住。

于镒有子:于湛(字莹中)、于浚(字深中)、于瀗(字澄中)、于泗(字师中)、于溍(字炳中)。正德六年(1511年),于湛以殿试二甲六十名成为于家的第一位进士,也是他这一辈人中唯一的进士。于湛初为兵部主事,累官至户部侍郎,从二品官衔,这大大光耀了于氏门庭。

于湛的子侄中,四弟于泗之子于业最早中举,并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及第。于业,字建公,初授浙江嘉善知县,后为监察御史。于湛的儿子于未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方才中举。于未,字次公,号励庵,颇有才名,终不入仕。

于未的儿子很争气,长子于明照为举人。万历八年(1580年),三子于文熙、四子于孔兼一同成为进士。于文熙,字元敬,曾为户部员外郎(从五品)、大名兵备道副使。于孔兼,字元时,号景素,初授九江推官,后为礼部主事,再迁仪制郎中(正五品)。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于明照的儿子于玉立成为进士。于玉立,字中甫,初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郎中(正五品)。万历十四年(1586年),于溍之孙于仕廉亦中进士。于仕廉,字元贞,别号振方,官至南京户部侍郎(从二品)。

终明一代,金坛于氏家族共出进士11人。通过科举,于氏家族由平民家庭跻身至官绅地主阶层。

家族文化的基础亲缘关系,主要包括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大凡名门望族子女婚配都很讲究门当户对,大户人家以姻亲关系强强联合,无论在官场还是社会,其声望和势力都不言而喻。

金坛于氏家族自于湛为官后,与官绅家庭的联姻异常突出。于湛之子于未的元配夫人就出自金坛另一望族虞氏,虞氏明代之祖叫虞谦,明初大理寺卿,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掌管全国刑狱,位高权重。于未之子于孔兼娶妻武进周氏,乃南京户部尚书周金的孙女。于未有一女,嫁无锡刑部郎中华云之孙华之亮。华云之父华麟祥,乃吴中三大巨富之一。

于未有九个孙女,最大的嫁同邑名门王樵之子王肯堂。王樵曾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大员,王肯堂也做过福建参政。次之有嫁抗倭名将胡宗宪之孙,有嫁内阁首辅李春芳之孙李思诚。内阁首辅就是明代的宰相。李春芳的儿子李茂中还娶了于业的女儿。于孔兼的长女嫁给了丹阳姜凤阿之子姜士昌。姜凤阿做过南京吏部尚书,姜士昌和他的岳父是同榜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正德六年(1511年)于湛中进士,主考老师是靳贵,丹徒人,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辅政。靳贵和于湛的父亲关系很好,曾为于镒的《于氏中说》写序。靳贵还在于家隔壁建了别墅,相邻而居。于湛去世后,为他写墓志铭的是做过内阁首辅的徐阶,把严嵩弄下台的功臣。

于业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及第时,状元就是李春芳,同榜者还有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嘉靖四十年(1561),于孔兼中举,同榜解元许国,后来做了内阁次辅。万历八年(1580年),于孔兼的进士同榜者,就有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万历十一年(1583年)于玉立中进士,同榜者叶向高、钱一本都是东林党的骨干人物。叶向高也做过内阁首辅,还差点成为于孔兼的学生。

金坛于氏家族的兴起,最重要的还取决于家族成员的个人实绩。于湛为官初期,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于湛早有察觉,及时疏报,平乱有功。后任陕西参议,又调江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嘉靖元年(1522年)九月,于湛因立战功越升,任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嘉靖九年(1530年)三月,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是年河南灾荒,他开粮仓,救饥民。后升山西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泾河水溢,于湛倡导修筑广惠故渠,泄洪蓄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四月,于湛抚治郧阳(湖北十堰)。于湛在郧阳修建郧山书院,广招学子,至今仍为当地所称颂。前几年,十堰市有关部门还致函金坛,寻求于湛的相关资料,要为其塑像。

于业做嘉善知县功绩突出,遂为监察御史,巡视边关,提督北畿学政。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一个官职,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位卑权重,即使朝中大臣也敬让三分。

于孔兼任礼部主事时,万历十六年(1588年),顺天府乡试,于孔兼发现前三十名中,有两人的考卷十分蹊跷,其中一人是首辅申时行的女婿,一人是主考官家的座师。而申时行还是于孔兼当年的主考老师,但于孔兼没有给面子,上报礼部,遂引发了次年的“己丑科场覆试”。于孔兼因此得名,后升仪制郎中。

万历十九年(1591),宁夏哱拜叛乱,连陷河西四十七堡。次年,三边总督魏学曾遣兵恢复河西四十七堡,唯宁夏镇迟不能复。魏学曾实施灌城招降之策,决黄河大坝水灌之。不料,皇帝性急,看到有人弹劾魏学曾“应变迟缓”的奏折,就罢了他的官,换上叶梦熊。不及一月,叶梦熊沿用魏学曾之计,迅速破敌。这时,大臣们纷纷为魏学曾说好话,使其复职。然而,此前,魏学曾被逮之时,只有刑部员外郎于玉立上言直书,替魏学曾释罪。于玉立因此名声大噪,升刑部郎中。后来,于玉立、汪文言智破齐、楚、浙三党,成为东林党得势的中坚力量。

于仕廉任户部郎中时,亦任胶东海防道。他主持疏浚挑挖通州城东、南护城河,以便由此用船转运漕粮至旧城南门外入中仓,至新城南门外入西仓。他还在此重修旧坝,防备运河侵袭。后来,于仕廉屡建功绩,升户部侍郎。崇祯年间,登州叛乱,莱城被困七月不破,全仗于仕廉当年固城之功,皇帝下旨褒奖。

明清之际,于氏子孙为官,多有功绩,史书皆有载。清雍正、乾隆时期,于振、于敏中堂兄弟先后考取状元,特别是于敏中任军机大臣近二十年,为当朝第一宰辅。

于 振,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敏中,字叔子(1714-1779),号耐圃,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状元于振之弟。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执掌山西试。不久担任山东、浙江学政,掌管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敏中担任浙江学政期间,考吏拔秀,罢庸补能,按期组织匀举,担任会试总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满腹经纶,文章冠绝一时,书法清秀洒脱,又通熟掌故,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选任兵部侍郎,后改户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间奉旨编纂《户部则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历时近20年;还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文渊阁领阁事先培植职,朝廷谕书多出其手。清廷开设四库馆,他受命为正总裁,与大学士刘统勋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还担任国史馆、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馆总裁。平定四川金川时,敏中负责军书旁午,以书旨功赏戴双眼花翎,画像挂列紫光阁。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纪事本末体撰写《钦定临清纪略》16卷。翌年,又奉旨编辑《西清砚谱》24卷。还著有《素余堂集》、《日下旧闻考》159卷。卒后赠文襄,赐祭葬。这时期,金坛于氏家族的名望达到了顶峰。

新中国成立前,金坛于氏族人都沿用一副门联:“一中衍庆,万载留芳。”此中寓意有二,于氏先祖于镒曾为万载知县,善政得美名,更重要的是希望于氏家族能够万载留芳。

于姓族人多志士能臣。如写“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以诗言志,诗如其人。于谦,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判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国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栗磾: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磾传》

于 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于 昕: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 准: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定国: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著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等。

于成龙:字北溟(1617-1684),号于山,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

于式枚:清末官员,民初遗老。字晦若(1853-1916)。贺县(今贺州)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省三原人。光绪举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1964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Copyright By www.lcc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z_dszl@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