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常州党史 常州方志 常州年鉴 史志报刊 史志场馆 宣传教育 互动交流 龙城影像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史志报刊 >> 风采 >> 内容
芦墅遐想
发布日期:2012-10-14  来源:市委党史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清朝诗人杨伦写了一首题为“芦墅放舟”的五言律诗:“为访招提去,径绕指田塍;秋风千里稻,夜雨半湖菱。潦草杯盘具,喧呼涧谷应;回舟访月黑,林际闪疏灯。”从这首诗中的“半湖”“涧谷”“林际”等词可以想见,那时的芦墅一定水面宽广、地势起伏、林木茂盛。因它远离繁闹的城区,岸边长满随风摇曳的芦苇,偶有草屋隐于林间,故“芦墅”之名应由此而来。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朝时候的事,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但深究一下,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一种凄冷的感觉。何以见得?那你就再仔细品味一下“秋风”“夜雨”“月黑”的意境吧。据本地老人讲,从前这里曾是强盗出没、处死囚徒的地方。听了令人毛骨悚然,但这都是百年以前的事了。
  诗题中“芦墅”当指现今何处?应是常州城西“芦墅勒”,大凡对常州熟悉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至今这里尚有“芦墅桥”“芦墅公园”等地名。它南临关河,稍往西一点,就是大运河与关河汇合处“龙咀”。记得在我幼小之时曾路过这里一次,那时西新桥还只是一座小木桥,过了桥往西拐,沿河是一条泥石路,只能容两辆黄包车交会,沿路异常冷清。
  “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河边小路成了通衢大道,宽阔平整的沥青路依河而建,终日车水马龙。路边绿树成荫、草木扶疏,煞是好看。在这片昔日的荒野之地,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建造了机械一村、机械二村住宅区,前些年又新建了芦墅广景苑。原来的芦苇荡里,早年就开辟了一处园林苗圃,后改建为芦墅公园。再后来,市政府又投资1000余万元,以杨伦“芦墅放舟”诗意为中心加以重建,使之成为常州城西的一个景区。现在,芦墅公园犹如一块夺目的翡翠,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每天从早到晚来此休闲、游玩、健身的人络绎不绝,甚是热闹。时光如白驹过隙,人世间沧海桑田。久远的芦墅啊,人们也许只能从“芦笛菱歌”“采菱归”等景点名称依稀领略你原貌之一二。
  常言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果把芦墅公园比作点缀在大运河旁的一束鲜花,那么,今日的钟楼区真可谓百花争艳了,有改建的人民公园、兰园、荆川公园、五星公园,有新建的青枫公园、椿桂园、荷园、西林公园,而且,这些公园全部敞开大门,向游客免费开放。常州人真是好福气啊!你随意走走就会跨进秀美的公园,一抬脚就能站在草坪旁,一跨步就能走在绿树下。
  这一切决非偶然之作。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快速发展,如何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些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难题的金钥匙。更可喜的是,我们提出了“打造绿色常州,创建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要彰显“古、水、文、秀、活”的常州城市文化个性,“水乡古韵,亲水社区”已不是梦想。在造园实践中,我们依据“绿化为本、文化为魂”和“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的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许。这不,芦墅公园就是以古诗“芦墅放舟”的意境为中心来建造的,有山有水有树林、有廊有桥有菱舟,精巧玲珑,景色旖旎。写到这里,我不禁这样想:“芦墅”——这一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地名,不正是生态家园的绝妙写照吗!
 
Copyright By www.lcc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1号楼A座16楼
邮编:213022 Email:cz_dszl@163.com 电 话:0519-85680976 传 真:0519-85680979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